从鸡排哥到朝天锅,地方小吃的“出圈密码”到底是啥?
美食
美食 > 专栏 > 正文

从鸡排哥到朝天锅,地方小吃的“出圈密码”到底是啥?

国庆期间,潍坊安丘的广场上几口大锅蒸气袅袅,“一小时内供应最多份朝天锅”吉尼斯世界记录挑战现场人声鼎沸;与此同时,景德镇的一个炸鸡排小摊前,也排起了长队。

在当下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地方小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轮番站上流量C位。从淄博烧烤到天水凉皮,从荣昌卤鹅到景德镇鸡排,它们一夜之间就火遍全网,各自出圈路径看似截然不同,却又似乎殊途同归。

01 景德镇“鸡排哥”:6元鸡排里的情绪价值

“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这句网友的调侃精准概括了鸡排哥走红的本质。

他是被算法和大众情绪共同选中的普通人。

在江西景德镇一所中学附近,“鸡排哥”李俊永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他边用夹子搅动锅中鸡排,边与顾客幽默对话:“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我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这些玩笑话让排队人群笑出声。

在国庆前突然接到这一泼天流量,连带景德镇当地都开始“严阵以待”,出动安保、清洁,给“鸡排哥”安排固定摊位,并授予鸡排哥“文旅推介官”称号。

如果说“鸡排哥”的爆火,源于他给顾客提供的情绪价值,那其持续的热度则是源于对质量的把控。

李俊永的走红并非偶然。他今年48岁,经历过失业与多次创业失败后,最终选择了炸鸡排。学生5元、普通人6元,十年不变的定价为他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虽然价格不高,但“鸡排哥”李俊永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质量的要求。

“我不要认为好像这一份鸡排或鸡柳要赚你好多钱,我只要不亏本,多少赚一点点‘蝇头小利’,每一次给别人做好,那么生意后面就越来越好做了。就是做口碑、做品牌、做服务。”“鸡排哥” 李俊永说。

“鸡排哥”频频爆出的金句从来不是对顾客的刻意讨好,而是把顾客当做朋友一般用真心去对待。“鸡排哥”李俊永薄利多销的小摊,揭示了各行各业中最朴素的成功密码,无论是街边小吃还是其他,最打动人的始终是把顾客放在心上的真诚,和那份踏实认真的质朴。

02 潍坊朝天锅:主动出击的破圈尝试

当鸡排哥在景德镇用个人魅力征服食客时,山东潍坊正以一场盛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将“朝天锅”这道地方特色小吃推向国际视野。

10月7日晚,在潍坊安丘市青云山市民广场,由山东省政府启动的“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迎来第九站,“蔬”香齐鲁·山东蔬菜美食争霸赛预赛第一轮开赛。

活动现场,潍坊安丘青云国际大酒店等三家酒店通力合作,几口朝天锅热气升腾,多名专业厨师共同配合完成食材处理。一小时内供应2728份朝天锅,成功斩获“1小时内供应最多份朝天锅”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场活动由多家酒店联合发起,以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事件为目标。在国庆这一特定时间段里,呈现了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话题性的盛大场面。

挑战的成功,激发了出本地市民的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同时也利用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个吸睛事件吸引了外界关注,形成了小范围的“破圈”。

如果说以往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出圈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那潍坊的这次挑战则是一次“主动出击”,让“朝天锅”走向更大的舞台。潍坊的这次尝试也为其他想要破圈、出圈的城市提供了一种可以主动复制和执行的营销方案。

03 淄博烧烤:全民参与的“城市总动员”

如果说鸡排哥和朝天锅代表了个人与官方两种不同的出圈方式,那么淄博烧烤则完美诠释了各界合力的强大效应。

2023年初,大学生“报恩”引发的网络好感,点燃了淄博的第一把火。淄博也凭借这一炉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出圈,成为现象级“网红城市”。

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流量后,又添了一把火,推出了“烧烤专列、公交地图、诚信公约”等一系列“神级”服务配套,将网络热度转化为现实行动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淄博用山东的热情好客接住了流量,游客也用热情积极回应,纷纷化身“淄博代言人”。好客、真诚逐渐成为城市标签,形成强大的情感引力场。

淄博烧烤的爆火与持续的流量转换,首创了“网络情绪为引信、政府服务为引擎、全民参与为燃料”的地方小吃爆火模型,也为后续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接流量”模板。

如今,距离淄博烧烤出圈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但淄博烧烤仍旧热度不减,没有人再去考虑“淄博是不是凉了”这一个话题,国庆期间烧烤摊前排起的长队已经给出了回答。

04 天水麻辣烫:地域风味的“味觉奇袭”

淄博烧烤之后,2024年3月,甘肃天水也凭借一碗麻辣烫跻身顶流。

天水麻辣烫,秘诀在于“灵魂辣椒油”——用本地羊角辣椒秘制,搭配骨汤熬制的汤底,口感香辣浓郁。“甘谷辣椒的香而不燥”与“定西土豆的绵沙”成为核心记忆点,而“灵魂三件套”(辣椒、宽粉、手擀粉)的视觉冲击力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发酵,引发“为了一碗麻辣烫,奔赴一座城”的热潮。

当地文旅部门也迅速跟进,提供免费接送、开放停车场等服务,完成了从线上引流到线下体验的闭环。有网友戏称:“上次天水这么热闹,还是诸葛亮收降姜维的时候。”

天水爆火高度依赖于甘肃本地特有的优质农产品,是 “食材原产地”魅力的胜利。它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现代版,用极致的风味独特性与视觉冲击力迅速出圈,满足了天南海北的美食爱好者对地道、原始、未被过度商业化的纯粹风味的追寻。

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性。味觉上,天水麻辣烫的甘谷辣椒难以复制;文化上,甘肃天水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当地政府也依托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文化景点,推出了“麻辣烫+文化之旅”,用这里独特的历史底蕴为麻辣烫注入了别样的文化内涵。

从“味觉记忆”到文化符号,游客们吃着麻辣烫,听着非遗秦腔,一点点地探索天水这座城市。美食,正在作为引流入口,吸引着人们探索不同城市的独特文化。

05 荣昌卤鹅:从草根网红到产业生态

天水麻辣烫的爆火源于美食博主们的集中发布与高度评价,荣昌卤鹅则是源于个人的持续坚持。

今年4月,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中国行期间,来自重庆荣昌的“卤鹅哥”林江,用“土办法”一路陪伴,向“甲亢哥”“投喂”荣昌卤鹅等地方特产。凭借真诚执着的态度,最终被“甲亢哥”团队和网友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荣昌卤鹅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也许“卤鹅哥”火起来的方式并没有那么体面,林江也并没有否认自己在“蹭流量”。第一次在成都站的成功投喂,整个过程大概十几秒钟,他在全球网友的注视下展示了重庆荣昌卤鹅,并亲耳听到了“甲亢哥”对家乡美食的赞誉。

林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从追星到造星的转变,也让流量转化为生产力。密集的网络曝光,让荣昌卤鹅成为搜索热词。

面对“泼天的流量”,荣昌政府也进行了迅速反应:为林江颁发“首席推介官”称号,并奖励其10万元,为其报销费用,还将其纳入“网红成长计划”。

尽管此前潮汕卤鹅被认为拥有更长的历史、更高的知名度,却是荣昌卤鹅率先破圈,以另辟蹊径的方式成为全民追捧的对象。如今的荣昌城区,灯柱上装饰着飞鹅的造型,“中国卤鹅之乡”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这座小城,正在将“鹅”的印记融入城市肌理。

06 “泼天的流量”,还会泼向哪里?

从热气腾腾的潍坊朝天锅,到烟火气十足的景德镇鸡排摊;从淄博烧烤的热情回应,到荣昌卤鹅的产业布局……这些小吃虽分处天南地北,走红路径也各不相同,却共同勾勒出一幅地方风味叩开全国味蕾的生动图景。

它们的破圈,各有其道:

景德镇“鸡排哥”,其魅力不在于珍馐美馔,而在于为快节奏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情绪价值。那份来自市井街头的质朴关怀与真诚互动,成为了抚慰人心的关键。

潍坊朝天锅,则凭借“万人同锅”的盛况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权威认证,将传统小吃的体验感与荣誉感推向高潮。

淄博烧烤的持续火热,源于一座城的全民参与。在面对流量洪流时展现出的诚恳与周到,铸就了好评如潮的城市口碑。

荣昌卤鹅的突围,凭借的是“卤鹅哥”对网络热点的精准捕捉。他以一路相伴的朴实方式完成“投喂”,把一次主动的“蹭流量”,转化为一场真诚的内容实践,最终让地方风味借势而起、香飘全网。

尽管路径不同、模式各异,这些小吃背后却共享着同一把流量密钥——真诚。在算法主导的时代,未经修饰的真实、不带功利的赤诚,反而成为穿透屏幕、触动人心的根本。

游客带走的,不只是一袋真空包装的特产,更是一份对城市文化与人文温度的认同。而这,也正是地方小吃能够跨越地域、长久存续的深层力量。

参考资料:

《鸡排哥”回应:这次“真的摊上大事了”》,央视网

《壮观!万人同吃朝天锅!一项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山东潍坊诞生》,齐鲁网

《3天拉动消费6542万元!“蔬”写潍坊文旅融合新篇章!》,文旅潍坊

《景德镇鸡排哥,完爆西贝、“主理人”》,南风窗

《“鸡排哥”带火景德镇,然后呢?》,中国新闻网

《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荣昌卤鹅⋯⋯“泼天流量”退去后,这些城市怎么样了?》,每经头条

《重访网红城|天水:一座不“退烧”的西北小城》每日经济新闻

《追“甲亢哥”后,他全网爆红!“蹭流量我觉得不丢人”》,南方都市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