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乜记”的跨界宵夜
美食
美食 > 专栏 > 正文

闫涛:“乜记”的跨界宵夜

温故深圳宵夜之跨界

这两年小菜系的风口吹到了湛江,北上广深突然冒出了许多湛江餐厅,有点像当年潮菜狂飙突起的势头,有所不同的是,潮菜走的是高端路线,湛江菜走的是平民大众路线。

我不是湛江人,但对湛江有种特殊的感情。多年前就多次采访湛江,自己也曾数次带拍摄团队前往湛江,不仅邀请陈晓卿老师在湛江为我的美食节目出镜加持,还在签约成为轩尼诗美食顾问之后,协助设计了轩尼诗的湛江美食之旅。

湛江真是好地方,连陈晓卿老师都说最后悔事是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时候忘了拍湛江,真要絮叨起湛江的前世今生和风味美食,那就要喋喋不休了。

在深圳参加完“金梧桐俱乐部”的大师餐桌论坛后,大家余兴不减,就来到了新近进入鹏城的湛江宵夜新势力“乜记”。

说实话,“乜记”让我吃惊不小。

创始人郭优老师是黑龙江姑娘,我在北京金融街品尝过她策划的“吾五行牛排坊”,这个爱吃的姑娘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牛肉熟成赋予了自己的新探索。

黑龙江人做湛江菜,从中国大陆的最北方来到了最南方,这种味觉跨度让人瞠目结舌,从中也能看出郭老板玩跨界的手段和趋势。

作为一个喜欢吃湛江菜而且经常吃湛江菜的“湛粉”,我得称赞一句:“乜记”的手法丰富专业,许多味觉锚点都精准拿捏把握了。

湛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个实现沙虫育苗的地方,吃沙虫是湛江人引以为豪的鲜味乡愁,处理杀虫是需要一点巧功夫的,许多餐厅都是聘用心灵手巧的“沙虫妹”用铁钎挑去沙虫的沙囊,一旦操作不慎,整条沙虫充满了难以洗涤的细沙,就算是废了。

“乜记”的沙虫既新鲜处理得又干净,而且做法还比蛮多样,焖炒煎炸还有最后醒酒用的沙虫粥,堪称大都会人群全方位体验沙虫滋味的立体教学。

粤东的汕头白切吃得少,广东省的两大白切“势力” 以广府和粤西“各踞山头”,风格迥异。吾家少年从小吃鸡就培养了味觉偏好,在他的白切鸡排行榜里,湛江鸡第一,清远鸡只能第二。

湛江白切的灵魂是沙姜、土榨花生油和生晒酱油,白切鸡和白切鸭都非常道地,白切猪肚也很不错。

作为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湛江的海鲜底蕴深厚,有自成一派的手法。在我二十多年的美食记者生涯中,广东人吃螃蟹已经形成了鄙视链——潮汕冻蟹看不起广府炒蟹,而湛江焗蟹自视比潮汕更胜一筹。

如果不服,可以来郭老师的“乜记”试试焗螃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