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涛:粤味匠心,影飨中国
美食
美食 > 专栏 > 正文

闫涛:粤味匠心,影飨中国

晨光漫过潮汕老厝的灰塑屋檐,刀刃与狮头鹅脖颈相遇的刹那,千年时光在案板上流淌。

当《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显微镜头穿透鹅肉肌理,脂肪结晶在慢镜头里舒展如星图,岭南饮食的传承密码就此显影,这是科学理性与饮食感性的诗意对视,更是文明长河在灶台方寸间的自然流转。

新春期间全国电视机屏幕前的美食爱好者们享受的极致饕餮盛宴,莫过于暌违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正式热播了。

十二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为中国美食纪录片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新纪元,从此以后,美食纪录片作为一个并不“新”的新物种,开始磅礴怒放,形成了全民共同叙事的视觉狂欢。

十二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全球话语中扮演着今非昔比的角色,今天的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同身受,而这一次滚烫出炉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情绪价值?

从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开始,有幸担任这部纪录片的美食顾问,到第四季时受总导演张涵冰老师信任所托,参与了撰稿工作,站在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视角,我深切感受到这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传承,而且还开启了新的征途。

新导演团队舍弃对"厨神"的浪漫想象,转而凝视老师傅手背的烫痕、工坊墙面的菌斑。超高速镜头下的镬气化作可视的香气湍流,显微摄影中橘皮褪青的过程宛如天地玄黄的重构——这种影像革新,恰似文火炖汤的功夫,让传统显影为可触摸的岁月年轮。

饮食之道从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江河。最动人的非遗传承,往往藏在百姓灶头经年的油渍里,更写在奔向未来的征程中。

躬身入局——

相比某些节目对视觉奇观的追逐,《舌尖4》更愿凝视田间灶头,饮食生态不是静止孤立的文明古董,而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在家国春秋的宏大叙事框架下,有着个体奋斗的破局新生,也有着万物萌动的产业春雷。

饶平狮头鹅蹒跚的步态,在镜头里踏出乡村振兴的韵脚。当港澳订单飞入粤北山间,"粤菜师傅"工程的四千多名乡村厨师,正将刀工火候转化为脱贫密码。预制菜搜索量如春笋破土,冷链物流的银蛇穿梭古法工坊,影像终成连接田野与餐桌的无形轨道。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的"物无不堪吃",化作中山大学实验室里的菌群密码,当显微镜头探入豆豉坛中的菌丝宇宙,岭南先民"以物为鲜"的智慧在发酵罐里苏醒。《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人类学视角重新解构粤菜文明,让我们看见在炉火升腾处,既有古法薪传,更涌动着产业春潮。

纪录片完成了从观察者到同行者的蜕变,这是影像赋能产业的最佳注脚。在深圳科技园年轻人下单家乡预制菜的瞬间,传统味道已搭乘智能冷链,完成了从乡土记忆到时代符号的华丽转身。

大湾区的食材供应链正进行着超越地理的化学反应,美食节目带动多预制菜订单如春笋破土,这不是偶然,而是农耕文明与商业逻辑的必然共振。镜头悄然记录着——当键盘与锅铲齐鸣,数据与匠心共舞,乡村振兴便有了鲜活的韵脚。

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是万马奔腾的传播洪流,其中不乏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相较于以牟利为目标的碎片化传播,具备主流价值导向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承载一种记录时代的使命,更肩负着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社会责任。

二十年前狮头鹅的鹅头在广州城内也算稀罕物件,而几年前随着高端餐饮的蓬勃发展,老鹅头风靡一时成为“显贵”,其背后自然也有乱象丛生,为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不能仅仅依赖于有关部门的夙夜在公,媒体的客观权威展示,理性叙述引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明灯与南针。每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都曾带火了某些食材或菜肴,而这一季《舌尖4》更让我们看到了正本清源的努力担当。没有一种滋味是理所应当,有人在创造,有人在咀嚼,还有人在倾注庄重凝视。

梦萦莼鲈——

老茶楼蒸笼掀开时,雾气漫过百年骑楼的雕花,岭南饮食的现代化叙事就此展开。《舌尖4》以平视姿态记录这场静默革命,让厨房晨昏化作观照时代的棱镜——照见过去未来,照见故土他乡。

澳门红街市的烟火里,马介休球与腊肠在蒸汽中相拥,氤氲出文化交融的独特况味,织就土生葡人四百年的乡愁经纬。秘鲁"Chifa"餐馆的炒锅火光中,安第斯土豆粉与沙河粉叠成双生花,恰似珠江八门入海的包容。开平碉楼前的腊味架浸润着太平洋海风,成为华侨摩挲屏幕时的乡愁坐标。

《舌尖4》以味蕾为舟楫,悄然划开全球化语境下的一池乡愁,食物在火焰与案板上完成了跨文明的对话,味觉符号挣脱了地理经纬的桎梏,在人类口舌间构建起无需翻译的巴别塔。

镜头画面揭示的不仅是全球化餐桌的拼图游戏,更是文明基因在消化系统中的螺旋缠绕。当味蕾成为最忠实的文化载体,中国饮食文化在此展现出惊人的拓扑弹性,既能在分子料理实验室解构重组,亦可于安第斯山的篝火旁原真复刻,勾连乡土思念的古早味道,亦能成为异国他乡街头的时尚美学。

曾几何时,粤菜作为海外中餐的代表,不仅慰藉了千万游子的肠胃与心灵,更形成了由无数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的文明纽带,美食不仅让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知道来自何方,更让我们彼此相识,彼此成就。《舌尖4》强化了这种纽带的韧性与张力,编织人类共享同一种对美味的悸动,对自然的敬畏,对融合的渴望,那些被国界线切割的土地,终将在味觉的共振中生长出新的文明形态。

味觉是母语的延伸,也是世界语的雏形,正如《舌尖4》所昭示的,真正的全球化,从不是抹除差异的霸权,而是让每份故土之思都成为点亮人类星图的微光。

暮色中的珠江依旧潮起潮落,但总有人在烟火气中读懂文明的来路。当显微镜头揭开风味的分子密码,当无人机丈量出乡村振兴的轨迹,《舌尖4》终以躬身入局的姿态证明真正的匠心,从不是固守时光的琥珀,而是让每粒米都带着土地的温度前行。

当纪录片选择与时代同行而非旁观,《舌尖上的中国》便完成了最动人的转身——将中国厨房里的晨昏炊烟,凝成了照亮来路的星辰。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