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冯毅 策划|王振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传统习俗中,有“惊蛰梨,祸远离”的说法。那么,惊蛰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吃梨子的传统?凤凰网美食特邀多位专家,为大家解读。
惊蛰的起源
著名历史博主、作家、泰山智库传播中心名誉主任康晨通过凤凰网美食向大家介绍,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和中国上古神话有关。其中,惊蛰最初称为“启蛰”,后来因汉景帝刘启而改为“惊蛰”。惊蛰,标志着冬眠动物的活跃和春耕的开始。
《淮南子》记载,天神司命告诉黄帝:“孟春之初三月,气始渐忆,汝释衣冠,脱米囊,修德行,而民乃乐。汝勿忘的,惊蛰乃寒蛰终,暖蛰始也。”
同样,在《山海经》的传说里,有神龟名叫“名公”,它拥有很高的智慧和预见能力。每年春始,它都会睁开眼睛,向人们预测未来的气候与天气变化。它会用自己的吼声来引导春天的来临。根据传说,当“名公”开始吼叫的时候,代表着惊蛰的开始,此时阳气开始渐盛,万物开始萌发,大地开始复苏。
历史与人文领域知名博主螺旋真理通过凤凰网美食向大家介绍,惊蛰最早见于《礼记》的《月令》,里面提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这句“蛰虫始振”就是惊蛰的文化来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给礼记做注的时候,为这句话注解道“《夏小正》:‘正月启蛰’”《夏小正》是一部历法书,郑玄认为里面的“正月启蛰”就对应“蛰虫始振”,名称也就固定为“启蛰”。
此外,郑玄还给考工记做过注解,里面写到“启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所以惊蛰说的是雷惊动的蛰虫。
总之,惊蛰是春季真正的开始。康晨介绍,在中国南方,传统上在这一天祭拜白虎以保平安。螺旋真理则表示,在古代,惊蛰更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因为这此时被认为是蛰虫大规模活动的开始,所以古时惊蛰有驱害虫的习俗,相关的习俗有在家里或者田间地头生火用烟驱虫,用扫帚在田间假装打扫,在家里贴葫芦符纸。
而全国范围内,惊蛰时最广泛的习俗,还是要数吃梨了。民谚中,更是有“惊蛰梨,祸远离”的说法。
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关于惊蛰当天吃梨的习俗,据康晨介绍,其最早形成基本是在明代。主要是希望通过“吃梨”,获得对未来良好寓意。譬如山西人,惊蛰那天开始启程出外跑生意(跑单帮),梨谐音“离”,表示背井离乡勿忘故乡。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曾带着两个儿子,用梨倒卖祁县的粗布、红枣,天长日久有了积蓄。雍正年间,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告诫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惊蛰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走西口的人也纷纷仿效,在惊蛰当天吃起了梨子。
螺旋真理则表示,有些地方流行惊蛰吃梨,跟寓意害虫“离”开田地有关。
当然,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习俗,惊蛰吃梨,恐怕还是与初春人群容易感冒相关。
著名作家、《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向凤凰网美食表示,惊蛰恰逢初春换季,人们容易感冒,患者往往会出现咳嗽的症状,而民间常认为吃梨可以缓解咳嗽。只不过,这种经验并不可靠。
林卫辉表示,如果是因为口干引起的咳嗽,那么此时吃梨还有些用处。因为每100克梨中含有80克以上的水分,适当补充可以缓解水分摄入不足导致的口干和咳嗽。不过,这功劳不能算在梨身上,应该算在水身上,只是因为梨比水更好喝。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那意味着此时身体已经被病毒感染,而吃梨子对病毒是完全无效的,也就自然无法缓解咳嗽。此时,正确的方法是及时就医治疗。
如何选择梨子?
尽管吃梨并不能保证缓解咳嗽,但是惊蛰吃梨的传统依旧延续到了今天。那么,消费者在挑选梨子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才能保证挑选到的梨子水润多汁呢?
水果达人、三亚门前果园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韩立中对凤凰网美食表示,梨主要分为生食梨和熟食梨两大类。常见的生食梨包括香梨、雪梨和鸭梨等主要品类,其中山东、河北、新疆等地是香梨的主要产区,新疆的库尔勒香梨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品种;而熟食梨则有酥梨、巴梨、花梨等,以中国江苏、四川、甘肃等地的酥梨为代表。这些梨的区别在于果形、口感、甜度和质地等方面。香梨口感鲜嫩多汁,雪梨则清脆许多,鸭梨的特点是口感细腻,酥梨则松软多汁,巴梨纤维较细,花梨以水分丰富而著称。
在挑选梨时,首先要选择外表色泽光亮,无明显疤痕和挫伤的梨。其次要轻压果实,手感稍微有弹性但不过分软烂,这表示梨的成熟度适中。最后,通过闻气味可辨别梨的成熟度和品质,成熟的梨会有浓郁的果香味,而没有明显气味的梨可能是采摘熟度较低,或在冷库保存时间较长导致,此类梨的口感不会太好。
林卫辉则向大家分享道,民间通常把尾部圆润向内凹陷的脱萼果称为母梨,把尾部外凸类似于花蒂状的梨称为公梨。事实上,梨在科学上是没有“公”和“母”的区分的,但是“母梨”吃起来确实汁多爽口,而“公梨”则逊色一些,品质会比较差,汁水也比较少,口感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