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了也有一年多了,战争的局势从前期的一波推到现在的拉锯战是谁也没想到的,但不管咋说这次战斗暴露了俄罗斯的很多问题,除了军备、战术的问题外,后勤的问题也也同样暴露了出来。俄军的后勤问题跟俄罗斯的历史一样悠久,而且他的后勤保障永远有一个难题,就是伙食太差,士兵吃的不好。
其实 纵观俄军的历史, 就会发现俄军从始至终 对吃口热的 都有 别样的执念。 早年的 俄罗斯军队起源于莫斯科大公国,这 个 时期的 兵源 五花八门, 有 各个贵族封地 里 的亲兵 外,还有 地方的农民组成了 民兵 武装力量。 而 当时的军粮并没有统一供给,出兵的贵族一般会给他们的 士兵 准备足够的粮食和风干肉,而民兵们要想办法自己筹措干粮,就是老婆准备什么,他们吃什么 , 这种自备伙食的军队非常不利于长期的作战。
到了伊凡三世登基的时候 莫斯科 大公国开始了对金帐汗国的长期战争,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伊凡三世改革了原有的军制, 设立一支由数万人组成的常备军,但 他并没有改革军队的 后勤 制度 , 所以部队的后勤问题依旧是个问题,这就让部队 中 的 许多士兵 在打仗的时候兼职 成为了面包师傅、打猎高手 和 空军钓鱼 佬 。
当时俄军士兵口粮主要是由自己携带面粉在战役间隙由擅长的士兵统一烤制黑面包,再就着腌菜一起食用。严寒的气候催生了俄罗斯人喜欢喝热粥的习惯,很多士兵会再背上一些磨好的燕麦粉煮粥,往里面加入一些腌鱼和猪油就是当时士兵们最高的蛋白质来源。长期缺乏蛋白质的后果就是18世纪前大部分俄军士兵都患有营养不良的问题。 1700 年以后,彼得 大帝 才设置了军粮官这一职务,但其主要工作还是为军马筹措粮草,士兵的口粮则还是需要由个人携带,不够的则在敌方领土上进行掠夺。
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的大北方战争中。俄罗斯帝国开始集中由国家控制资源调配,这其中首次包括了对士兵们的口粮进行 配给 。当时俄军士兵一天的口粮由800克黑面包、410克肉以及250克伏特加或 3升啤酒组成 的。不过这仅仅就是好看的数据 而已 。在1735年到1739年的第四次 俄土 战争中,俄军的补给始终送不到克里米亚前线,饥荒和瘟疫严重损害了俄军的战斗力 , 而这个问题也一直到了苏联才多少得以缓解。
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后,俄军口粮里的黑面包被面包干替代,这确实方便了运输,但脱水后的面包又干又硬,长期使用这类主食,让很多士兵都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和肠道出血。然后俄国这个国家真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穷 , 毕竟虽然国土面积大,但大部分领土都是西伯利亚或者卢比扬卡那种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
俄军口粮当中新鲜蔬菜的缺口极大,水果和糖就更不要想。维生素缺乏导致败血症泛滥,仅1830年一年就有7万多人死于败血症。吃不到水果蔬菜的俄军士兵,此时怎一个惨字了得?所以日常多吃些水果总是没错 , 但我就是不爱吃水果,扯远了,继续正题 。
在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里,俄军士兵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粮食不足和败血症一直困扰这些被称为 “ 灰色牲口 ” 的俄罗斯士兵,而这样可怕的情况竟然持续了整个19世纪 。 同时,俄国引入罐头食品的年代比较晚,到1873年时,圣彼得堡的罐头工厂才推出了名为 “ 图桑卡 ” 的肉罐头,不过此时的罐头口味仅有牛羊肉两种,而且打开也相当的麻烦。因此,直到 20世纪初时,罐头才逐渐确立了在俄军口粮中的地位 。 同时,俄国人的工业生产能力是真的信不过,理论上“图桑卡”罐头的保质期是8年以上, 但其实很多罐头送到前线士兵手里都是漏气的,肉类变质问题时有发生。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 图桑卡 ” 的口味增加到了五种以上,其中就包括了俄军士兵们最喜欢的燕麦粥。此时俄军每天的纸面口粮配额并不低,但 第一次 世界大战很快就掏 空 了俄国薄弱的 国库 ,随后的红白军内战就更是要了老命,罐头的产量急剧下滑,肉类的匮乏也让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手里的 “ 图桑卡 ” 都填充了大量的豌豆和洋葱,饥饿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前线和后方。
在苏联建立后,士兵的口粮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得益于农业机械和化肥的大量应用,1937年时,苏联经谷物产量就达到了9700万吨。到 卫国 战争爆发前,苏军普通步兵一天的口粮 由 夏季800克,冬季900克黑面包、小麦粉20克,去壳谷物140克、320克蔬菜、猪肉150克、鱼100克猪油30克和32克糖构成。每天提供的热量达到了3500大卡,这个标准甚至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德国国防军。
而且,苏军前线的野战厨房系统非常发达,用轮式拖车拖曳的野外面包房能够给士兵们提供包括面包、热粥、炖肉、罗宋汤在内的各种热。即便在战斗中炊,士兵也会用保温桶将热饭在凌晨和晚间送到前沿阵地,这样能极大地鼓舞士气。这一轮鸟枪换炮下来,苏军士兵的体格已非沙俄时代可同日而语。不过,这种过于依赖野战厨房的口粮体系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士兵们就想吃口热的,战斗时如果吃冷食,非常影响士气, 毕竟在这个星球上吃冷食还能保持士气和战斗力除了我人民子弟兵外可能就只有那群“昭和鬼子兵”了。 另一方面则是复合制野战口粮发展较慢,加热的炊具、巧克力棒、饮料、冲剂 等便携视频在苏军中非常罕见,这都给后面的卫国战争中苏军的吃饭问题埋下了伏笔 。
很快在 战争爆发以后,情况开始急转直下。随着1941年9月基辅陷落,苏军不仅80多万人被决,连带着整个乌克兰产粮区都一并送给了小胡子 (好像现在的产粮区被乌克兰人自己糟蹋的也快差不多了) 。苏联 人 此时仗打得一脸衰样,后勤补给也日益 不济 。到1942年中旬,苏联已经失去了42%以上的耕地。尽管最高统帅部已经采取了梯度化的口粮配置 、 缩减后方人员口粮等措施,尽力保障前线部队和飞行员每天仍能获得3000大卡热量,但这种理想化的想法很快就会被战士碾个稀碎。
1942年下旬,理想状态下苏军士兵一天的口粮也仅有225克面包或315克饼干、 10 克的面粉、120克去壳谷物以及600克土豆和75克肉。野战厨房也在战斗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在进攻中,厨房必须能跟上前进的部队。在防御中,厨房则需要做好掩护与伪装,防止明火和炊烟招来炮击或者轰炸。而在撤退时,厨房又必须快速改变自己的位置,既要保证队伍能有序吃饭,又得防止自己被敌人追上。这一切都对炊士兵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许多战事激烈的地方,前线的士兵根本就吃不上饭。而且苏军面对的困境不仅是粮食供应不足,几个大的罐头厂也在战火中损毁 , 图桑卡罐头日渐稀少,蛋白质和维生素也越来越少。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士兵每天的配额尚且还有700克左右的黑面包,到战役后期时仅剩下两个土豆。败血症再次与俄国军队中开始流行,野战厨房只能通过将蘑菇、松针叶煮水给士兵喝,想尽办法降低维生素缺乏所带来的非战斗伤亡,后方的军校学员、后备部队的饮食状况就更加糟糕,每人每天仅有约2000大卡不到的食品。很多新兵说,自己抵达前线后,不是为了 保卫祖国 , 而是能在死之前吃到一顿饱饭。
1944年春季时,饥荒的情况才有所改善。根据租界法案,盟国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到战争结束时,苏联接受了包括115万吨面粉、67.2万吨糖、78.3万吨罐头以及51.7万吨植物油在内的大量粮食。其中被称为 “ 罗斯福的蛋 ” 的烘干鸡蛋粉最受苏军前线官兵欢迎,它非常适合用来煮粥。玉米面则不受待见,一方面是因为其口感太粗,另一方面,来自农村的苏军士兵认为玉米主要是用来喂牲口的,给人吃总显得有些别扭。无论如何,这些粮食都帮助苏军一反推回了柏林。但值得注意的是,援助物资更多的是锦上添花。在最困难的1943年时,苏联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硬扛过来的。
为了弥补野战厨房的局限性,苏军此时也加快了复合制野战口粮的研究脚步,通过对战争中缴获的德军压缩食品 的 仿制,苏联在战争末期已经拥有了制造各类型压缩食品的技术,到了70年代时苏军士兵已经拥有了3个菜单,由多种“图桑卡”罐头、蔬菜、 奶酪、茶和压缩饼干组成的体系化 口粮 。
1980年入侵阿富汗后,苏军伞兵和特种部队已经开始装备由东德生产的带有牛奶片、维生素片、炼乳管、净水片在内的战斗口粮,以方便这些特种单位能够在脱离补给线的地方持续战斗。两千米海拔以上战斗人员的口粮也被同时考虑到,包括果汁、浓缩汤、炼乳、焦糖、速溶咖啡这些高热量、液体化的食品被输送到了这些地区的士兵手里。可以这样说,在阿富汗的战斗经历实实在在的推进了苏军野战口粮的高速发展。
但野战厨房的短板在阿富汗进一步被暴露,在那里干净水源成 了 大问题, 炎热的气候导致食物保鲜也难上加难。 苏军 野战餐车里的制冷系统功率无法保证。很多士兵吃了送来的饭菜后 转头就成了“喷射战士”,柯克勃一度以为这种泛滥成灾的食物中毒是因为阿富汗人投毒,但调查后发现是野战厨房在极端 气候地区 根本无法 保证食品安全 , 这种情况进一步让苏军在阿富汗非常依赖于便携式口粮的补给。
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武装部队吸取了在阿富汗的补给经验,以24小时为周期,推出了名为 “ IRP ” 的单兵自热口粮。这种盒装口粮热量供给充足,同时也考虑到 维生素 的 补充 和 净水 的 需求 ,而且配 有 酒精块和 折叠 炉,让 士兵 们可以在没有野战厨房的 情况下也能吃到热食 。 但 俄罗斯的工业实力总差那么一截。当同一时期的美军已经开始装备软包装的 “ MRE ” 口粮时,俄军的 “ IRP ” 口粮却还是以罐头为主体。在军事行动中,不止一次有士兵抱怨这种口粮背在身上太重,挤占了太多背包的空间。
直到2016年时,俄罗斯才推出了新型的 “ IRP ” 口粮。用塑胶软包装代替了过去的铁罐头,食用也更加方便。可以说,一直到我们最为熟悉的五角星军粮包装诞生,俄罗斯的野战水平才算是达到了世界领先。对于现在的俄军后勤补给部队来说, IRP ” 口粮确实方便了不少,他们只需要按照不同的菜单将食品打包好送到前线就够了,不再需要麻烦的野战厨房,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但对于吃口热的有执念的俄罗斯士兵来说,躲在乌克兰阴冷的战壕里,用小酒精块加热一天的口粮,这个情景多少又有点令人唏嘘了。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