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关于什么是中国Bistro的文章中,我们从Bistro 的历史源头开始讲起,也从氛围、食物、酒单三个角度对中国的Bistro做了一点浅论,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
作为Bistro爱好者,我们也不忘其精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和葡萄酒行业专家,以及对Bistro颇有研究的资深食客们探讨,听听大家对于中国Bistro的定义:
“
中国wine Bistro,俗称中餐小酒馆,有三层意义,一个是Bistro本身,一个就是中国,最后就是酒单。
先说 Bistro。
从国际视角来看,一家Bistro的核心,还是要有出色的菜品。其实真正做一家合格的Bistro,重点就在于营造出既随意、又认真的感觉,菜品、服务和氛围方面都是,这其实是非常难做到的。比如国际上很多优秀的小酒馆,他们的前厅和后厨团队其实有着丰富的Fine Dining经验,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味道,知道一家好餐厅的重点在哪里,服务生知道怎么去察言观色,搭配什么样的音乐,用什么样的细节可以打动食客。他们去掉了一些Fine Dining礼仪感和仪式感的部分,但是制作菜式还是有着Fine Dining的精髓,服务也能从细节体现出来。
再说中国。
现在很多Bistro主打中餐,很多新概念,也非常有意思。当然,Bistro不需要昂贵稀有的食材和漂亮的摆盘。但是,也不能误解中餐bistro就是把街边江湖菜或大排档的食物,用西式tapas的呈现形式上桌;更不是走向预制化或者半成品。好的Bistro菜品形式有一种家庭化、平易近人的随意感,但同时制作过程和最终呈现是非常用心和优秀的,用新鲜的食材,精心表现其中的味道和风味。把家常菜做的不平凡,就是一家本土好Bistro的精髓。
最后说酒单。
中国很多Bistro的选酒,都以自然酒为主,这是一个非常吸引年轻人的切入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始点,但这背后的逻辑和做菜是一样的,如果只停留在卖概念、情怀和氛围上,是不长久的。一张优秀的酒单后面,肯定还是要有对酒深厚的理解,不仅仅是肤浅的价值观层面,尤其对自然酒更应如此。
换句话说,只有对经典酒有一定的认知了解,才能把自然酒的核心说清楚和选好,有结构和见解的看法,这是跳不过去的。你觉得毕加索不会画一幅经典的素描或者油画么?消费者在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可的同时,本质上追求的还是好喝。怎么在酒单上选出那些好喝的自然酒,需要一些阅历、经验和认知,不能停留在概念、情怀上,那是一种道德观的绑架。
只有在知识层面上完善和进步,选好酒;在味道和创意上下苦功,做好菜;这样才能让客人持续不断地回来。
”
“
Bistro的起源众说纷纭,基本共识是其概念源自于法式餐酒馆,逐渐演变成为由轻松环境、合理价格、丰富选酒构成的契合都市潮流生活方式需求的餐饮空间。
中国的Bistro,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在于餐酒馆的重心,没在“酒“而在于”餐“。
在中式Bistro里不仅要有氛围环境有酒喝,关键还是得吃得饱,吃得好。酒只是餐的搭配存在,价格合理个性有趣就行,而餐则是越来越卷,从西式融合菜,到东南亚创意风味,再到如今大行其道的中国西南风味融合创意菜,创作出网红爆款菜品几乎成了中式Bistro一夜走红的捷径。
”
“
Bistro在法语就是没有桌布轻松吃喝的小餐馆的意思——对比正经有桌布的restaurant ,并不承诺有好酒单和酒具。
只是文化挪用到我们这儿,Bistro才多了wine Bistro的隐性含义。没有酒单酒具只能叫小馆小厨,有了才能叫Bistro。
北京Bistro大致两种,吃饭为主,酒单增加卖点和营业额;喝酒为主,厨房都不一定能动明火和有专业主厨。作为葡萄酒人我给酒单的权重高,偏爱选酒专业有态度的,当然也理解很多朋友是去Bistro吃饭顺便喝酒的。
”
“
Bistro就是城市里的小酒馆,给中国人喝酒放松的空间。
我觉得小酒馆三个字都很重要,首先不能太大,大了不聚气;其次是喝酒的地方,要有丰富一点的酒水选择;最后它是个馆,是个能吃饭,人稍微多一点点的,能聚集的地方。
对中国人来说,酒馆的菜一定好吃。因为我们不像外国人一样,两碟东西就可以坐一晚上,我们会点很多菜。
”
“
Bistro就是在街边提供不复杂菜色的小店,有不错的葡萄酒佐餐选择,主打一个平价实惠轻松惬意。
”
“
年轻的时候去法国, 满脑子是那些出名的米其林餐厅,一顿饭3-4小时, 几十道餐具, 7-8个杯子,去那些餐厅还需要正装出席, 吃饭时也不敢大声说话, 怕出了洋相。几次下来, 感觉吃法餐真的累。
机缘巧合,一次在巴黎6区的小弄堂里看到一家小小的餐厅,衣着休闲的巴黎人进进出出, 门口一行小字, XX Bistro。具体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温馨的感觉却一直记着。吃的是传统平民法餐, 一大块牛肉, 一大份土豆, 还有内脏和时蔬, 随意地码在不大的盘子里,没有精致的摆盘。葡萄酒也是按扎壶售卖的, 没有侍酒师, 没有纸片一样薄的水晶杯。但是却吃得很舒服,喝得很畅快, 少了那份拘束。
对于我来说, Bistro 就成了不拘束吃饭的代名词。
近些年,国内的餐饮突飞猛进地发展, 层出不穷的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点缀着一线城市最豪华的地段。然而在上海的梧桐区, 北京的胡同里悄悄得生根发芽, 那就是中国的Bistro。
国内的Bistro 往往没有多少餐位, 2500K暖光的餐桌显得一些暧昧, 一些亲密。在这里出入的都是这个城市最前卫的人群,他们大多带着纹身,拎着小众设计师的最新作品。早些年, 国内的Bistro 还是以法餐为主, 但是近来, 我们看到了各种地方菜开始登场, 最流行的估计是诸如贵州,云南, 宁波Bistro, 摆盘的呈现却大多保留了法国的风格。
酒水也是非常丰富, 自然酒也许是这个月的主题。但是,中国的Bistro 主打的不是轻松舒适, 而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一种年轻人重新看待世界的方法, 一种重新定义菜系重新演绎创作的机会。
中国Bistro 的不拘束,恰恰是是Bistro 的创始人们创造出来的。
而我们作为客户, 则是中国餐饮国际化的最佳见证人 !
”
“
每种业态在不同国家肯定都有呈现形式,首先,我觉得中国Bistro强调的还是Bistro的本质:价格合理且美味的下酒菜与趣味性酒单。
中国单独喝酒的客人还是比较少,所以餐的出品水平,我认为是中国Bistro更要关注的一点,也是目前大部分Bistro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之处。
酒单方面我觉得不必追求全(当然全也很棒),但要有特色,比如像Zoodle的全中国酒酒单,涵舍非常恐怖的香槟和勃艮第酒单(以及相当精致的中国酒单),Sipper和Charcoal的非常有老板个人特色的世界精品酒单,都是非常好的榜样。
”
对了,我们没有忘问一下AI们的看法:
“
在中国,典型的小酒馆通常是一家休闲餐厅,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轻松的用餐体验,菜品通常是中西结合的融合菜。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享受美食和体验美食文化的空间。
”
此外,文心一言也在ChatGPT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点补充:
“
Bistro是一种来自法国的餐饮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小巧、休闲、温馨的餐厅或酒馆。在这些地方,饮食以平价形式提供,主打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和饮品。一般来说,Bistro的菜单比较简单,通常包括一些法式或欧式的小吃、开胃菜和主菜,同时也可能会提供一些葡萄酒和烈酒。
在中国,小酒馆这个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并且融入了一些本土元素。这些酒馆通常提供各种酒类和小吃,环境温馨、轻松,适合朋友聚会或休闲聊天。与传统的酒吧和餐厅相比,小酒馆的氛围更加轻松自由,没有严格的着装要求,也没有高昂的价格和拘谨的氛围。
因此,可以说小酒馆(Bistro)是一种融合了法国Bistro文化和本地特色的餐饮场所,提供平价的餐点和饮品,适合休闲聚会,具有温馨、轻松、自由的氛围。
”
定义Bistro时,我们不由得回想起这些年Brunch、咖啡馆、精酿酒馆的开店热潮,每一次的风潮之中,有引领者、有跟风者,但最终留下来的,还是那些脚踏实地,对行业有着完整自我理解,甚至达到了人店合一状态的从业者们。
再回到时间的维度,也许在中国开Bistro,也是人们在压抑的情绪、被社交媒体支配的虚无中,内心的当下对于世界的回响,面对面地充分交流、享受吃喝,也许是Bistro生长的丰厚土壤。
你觉得呢?
33 Best Bistro 城市最佳小酒馆
我们集结了餐饮行业专家和资深的独立食客,希望可以发掘出北京、上海、成都三地最优质的小酒馆们,为专业型食客筛选更好的餐酒体验,以现代意识推动这个新兴行业的进化。
希望可以在这张年度榜单中,可以嘉奖那些在这个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且代表先锋业态趋势的小酒馆。
榜单已在紧锣密鼓的制作阶段,而最近的内容中,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Bistro的生存之道,敬请期待。
编辑 | 大龙勉
摄影 | 师纪元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