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源自眉山的餐饮品牌马旺子已经整整100年了。从马龙禧的太爷爷,到她的爷爷,再到她的父亲,四代人,一家店。
前些天,在四川眉山,我们专门去吃马旺子。
我们做了一场“美食进化论”,在四川探索的主题是“味道”。之前去过很多次成都太古里旁边的马旺子川小馆,感受过这里汹涌的排队人群,许多人都是带着行李箱来这里打卡,毕竟这里几乎是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
眉山店是第一次来,是一家传统的酒楼模样,三层楼,包房都是人名。其中一个包房的名字是马龙禧的太爷爷:世亨(他们在成都做了一家世亨饭店,是以太爷爷的名字命名),有一个房间是“天才”,这是马龙禧的父亲,自然还有一个房间叫“龙禧”,除了传承有序的几代人,更多的包房,是以在这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名字命名的。
餐厅里的菜品与成都马旺子不太一样。成都的更年轻,更时尚,这里的更讲究口味,适应本地消费人群。最叫我觉得惊艳的其实是这里的“旺子”,也就是鸡血,每天收购新鲜的鸡血做成血旺,那种细嫩,柔滑,丰满的口感别无分号,吃过这种血旺之后,才可以特别明显的感觉到“马旺子”品牌之中的“旺”为何物。
一家餐厅,一个品牌,一名厨师,能够抵达的高度是什么?
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星星钻石的荣誉,并不是滚滚财源,也不是桃李天下的荣光,而是通过一代代人日复一日的勤奋与劳作,把自己创造的味道融入到城市的共同味觉记忆之中去,汇入人民舌尖上的涓流,成为一座城市的集体乡愁。每年接待几十万上百万人次用餐,这里的滋味带给人们慰藉,一瞬间的幸福,以及长久的回味,用味道超越时间,以抵达不朽。
对于一个厨师,一个品牌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骄傲的呢?上千年后,我们还在脱口而出眉山人苏东坡的诗句,上百年后,我们还在吃陈麻婆做的麻婆豆腐,马世亨研究的马旺子,这些滋味早己经融入一座城的脉络,成为文化史的重要组成。
用味道抵抗遗忘,用美食打败时间。
在我看来,100年历史的马旺子,正在这样一条路上。
我跟龙禧聊了一个大天,从品牌,到接班,到未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整理起来很多文字,但是值得有心人慢慢读完。
Q
A
小宽
大口组
组长
马龙禧
马旺子第四代主理人
品牌
主理人闲谈录
小宽:马旺子在新品牌的打造运营以及产品结构之中,马旺子如何成为现在的马旺子?从一个区域品牌到一个现象级品牌;从一个传统酒楼到一个面向年轻人的都市品牌;从一个老字号品牌到一个充满活动里势能品牌?
马龙禧:马旺子到今年刚好100年了。1923年,我的太爷爷马世亨开始卖血旺。农民嘛,没有钱,是吆猪匠,剩的猪血拿回来弄。
就是养家糊口。有那么多个孩子要养,然后剩的猪血出不去,那就开始把它做成猪猪血饭,这样在码头开始卖,然后慢慢的到我爷爷那代开始做饭馆,就是从乡镇的小饭馆开始,然后到我父亲这一代到了市区去做酒楼,然后再到我这一代把它转变成这种川式小馆,其实它是经历了整个餐饮行业很多种形态,100年的历史,其实也见证了中国发展变革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图by Lily_chow_
现在眉山的马旺子就还是这种酒楼模式,我爸每天来上班,他来了就觉得很有劲,很多吃了十几年的老客人,看着老客人有孩子了,孩子结婚了,有了孙子了,人生与这家酒楼和客人都有了深度的情感连接,所以他也觉得在这个环境中很很舒服。
马旺子的眉山老店
现在大家了解马旺子是从成都太古里那个店开始的。
我们那个时候去开这个店说实话应就是也没想到会这么火,比较意外,我觉得跟时机也有关系,就天时地利人和吧。太古里现在很热门,我们去的时候,他还在一个被被质疑被怀疑能不能起来的阶段,我们刚好刚选在太古里隔壁,因为他们的房租我们也给不起,那个时候人家也瞧不上一个这样的外来品牌。也歪打正着吧,房租压力没那么大,然后独立的街店蛮有这种百年老店的风情,又在一个很市井的街头。
我觉得气质跟百年老店是更吻合的,他不在商场里面,我觉得其实更好。2016年的时候,市场正在发生改变。“小聚”的需求是很多的,两三个人,三四个人,聚餐规模并不大,这部分的需求是:我希望吃的更精致一些,菜的数量可以更丰富,但是菜量减少,体验更饱满。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整个的定位就趋向于这种2到5个人用餐场景。
马旺子成都店
因为有了对市场的调研,成都是有需求的。那时候的川菜的主流还是量很大,油很多,菜品精细度不够。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定位,我们的产品结构也往这个方向去做改变,所以马旺子的菜大家会觉得说“很精巧”,作为川菜来讲,那个时候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产品出现,大家觉得就有新意出现了。
从我爸爸这代开始,他对产品应该做怎样的变化,我认为还是很敏锐。我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到我爸开会在说:谁跟你说川菜一定要那么油?我爸是最讨厌的就是把餐菜做的特别油。
川菜传统是很重油的,很多菜如果油重,就像洗过澡一样,所有的调味,该上去的的就洗没了,肯定不好吃。所以我那会经常看我爸有一个动作就是,厨师刚刚上菜来,他就拿个空碗,把菜品里多余的油倒出来,然后问厨师说:你觉得今天这道菜油合不合适?厨师说挺合适的呀。然后他说:那我这还有一碗油呢,,我把这碗油让你喝了,你觉得喝下去啥感受?
豆汤肥肠旺
这么多年下来,不管是眉山店还是成都店,客人都说:你们是很清爽的川菜。
“清爽”,我觉得这个词很妥帖,它能吃得很清爽,但是又觉得很很够味,其实这个平衡好了是很好的体验,这也是我爸爸比较坚持的一个路数。
在开业初期,马旺子就是按照这种产品结构,口味特点去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再加上空间感受的营造,五觉体验的打造,在市场上还是可以放出一些光彩来的。所以我们那会没有去做任何营销的情况下,因为那边还没来得及做,我人手只有现在一半,然后也不知道生意好不好,结果一个星期不到就开始陆续排队,然后就到今天也是这个样子。
守住
主理人闲谈录
小宽:创新尽管不易,但是守住更加艰难。我看过很多创新的店,往往是排队三五个月,慢慢就过气了。但是马旺子从开业到现在,一直都元气满满,也人气满满,如何谨慎的面对变化与市场?
马龙禧:我跟我父亲可能价值观上面我们也比较类似,就也不想做多。就是因为做多了,自己有的产品走形,所以我们这种,天生就是要看清自己,过分商业化就会损伤风味的表达,标准化也会牺牲一些滋味,有的人是可以容忍与商业妥协的,但是我们刚好属于妥协不了。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也没有开几家店,我们好好把每一家店打磨好,有能力的时候我再开下一家,没有能力把产品做好的时候就维持现有的状况。
我希望是以一种团队和我们经营者都比较从容的姿态去面对,市场的变化太快,不同品牌的迭代,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起起伏伏,如果不去“守住”的时候,你发现你的这种迭代和思考是来不及沉淀和转化的,然后你这品牌就跟不上这个商圈人的需求了。所以我们是希望留出时间来去做这种迭代的思考和变化。这就是马旺子的经营思路吧。
马旺子的毛血旺
关于说传统怎么创新,我觉得我爸他自己就是一个挺挺有悟性的愿意去变化的人,很难得。
他们这一代愿意去做很多创新改变其实蛮难的,太多的人坐井观天,在自己舒适的小圈子里,突破自己是特别困难的。但是他一直愿意去做很多调整和变化,愿意去察觉时代的这种变化。
我们家庭内部没有什么内耗,大家比较统一。包括我跟我先生一起在做,我跟我先生也是属于价值观很统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同步性很高,落到下面去的时候就效率就还高一些。
然后各自有各自的长项和分工,所以就就干这些事来就会轻愉快一些吧。
鸡肾烧血旺
创新与谨慎
主理人闲谈录
小宽:有的品牌就是围绕一个最核心的品牌原点,不断夯实,扎根,面对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客群,在自有品牌的框架之下寻求变化,典型的就是马旺子,另外就是做一个全新的品牌,最好是与原有品牌做分隔,甚至别人看不出这是一个集团的品牌。马旺子作为一个已经有那么多年的品牌积淀,市场口碑,现在从品牌的势能上来说也是很强的,但是对对于做一个重新开一家新店或者做一个新品牌,你们非常的谨慎,你们谨慎的原因在哪里?如果以你们的视角来看,未来这种新品牌的孵化,你觉得有哪些比较重点的需要考核的。
马龙禧:很多人也说你们谨慎的有点过分了,就是太谨慎了。
我觉得自己包括我父亲都是抱着石头过河的人。我父亲几乎白手起家,所以他的这种危机感很强。
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在市场上那么多年,你看了太多的这种餐饮,从特别好到怎么样没落,又起来,又没落,这种你看的特别多了之后,其实你会比较谨慎,因为能看到当初他错在哪了,然后他踩了什么样的坑。所以我们去看待一个新的品牌开新店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先看到的是,除了机会之外,你不能满足别人的是什么?
然后这个时候你就会变得谨慎一点,其实有点悲观主义吧。就是就看到最差的状况,是不是你也能够承受得住的。一个是财务方面是否承受的住,第二个是你的团队士气和状态是否能够承受得住的?
我来举个例子,就是世亨饭店,世亨饭店算是马旺子之后,一个新的小品牌,比较偏“品质简餐”的这样一个定位。我们最开始也没有这样一个品牌思考,实际上是从市场当中去观察那个商圈,在那个商圈里浸泡久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有商机,你就会觉得说这里面有哪些需求是没有被满足,它又是一个痛点,就是这种需求要足够的痛,足够的旺盛,然后去开一个新的品牌的时候,才能够爆出来。
我们当时看到细分市场的一个需求:很多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用餐场景,人们用餐规模还在缩小,而且这种场景在变多。于是有了新的用餐需求出现,不想一两个人的时候吃快餐来解决,尤其是相对有品质的人群,也希望这一餐二三十分钟是很有满足感的。
我们其实就是这样的客群代表,在太古里那个商圈品质人群很多,而且极为年轻时尚,其实他们很代表新的时代的一种消费信号。
我们做了一些调研,然后包括跟太古里的管理团队一起聊,我们去确认是不是验证有这样的需求出现,其实他们会觉得说这样的需求其实是已经比较灼热了,所以我们才去做了世亨饭店。这样的一个模式,就是在传统简餐的基础上,怎么样子把这种体验感做的无论从产品上空间上让他觉得说更饱满更丰富。
需求足够旺盛,供给很少,并不是别人看不到这个需求,但是我们要比较各自的优劣势:如果要做品质简餐,必然要有人工手工的痕迹,不能是预制菜,说白了就是要有技术支撑。如果你还是按着简餐的常规模式走预制走半成品,你没法杀出你的竞争优势来。
而我们刚好具备技术优势,而且我们擅长川菜的家常味型,而简餐一定是家常菜,简餐要求高频消费,那就是吃的东西一定是家常菜,所以我们结合了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跟我们的优劣势对比,我们再从中找到了这个结合点,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干这个事的,我们才去做了这个品牌,即便我们想的那么理想,刚开始出来市场哗给了我一盆冷水。
我们这个店装修的很好,200平米的店装修花了350万,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品质的装修给了客人一种“空间暗示”:给我呈现的东西应该更好。但是我们那是一个简餐啊,需要更高的翻台,产品结构应该更加轻盈,开业之后发现满足不了,于是赶快调整菜单。
城市与选址
主理人闲谈录
小宽:一个餐饮品牌如何选择一个城市?因为我知道你们只在成都和深圳做了少数的几家店,我相信找过你们的招商肯定是全国各地的好的商圈,包括北京、上海等等所有地方都跟你们有过深入的接触和交流,你们也其肯定有非常多的心动瞬间:的确这个地方很好,价格还也好,销售需求也旺盛,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其实在城市的选择上来说,以前中国的餐饮是一个大增量赛道的时候,你不管你是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还是在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县城里边你都能吃到肉,你只要是做的好,你在哪都能够冒出来。现在当城市化浪潮基本完成,增量慢慢的会变成存量的时代里边,城市的选择就会变得很重要,你的城市布局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个城市选择对于不同品牌而产生的势能的不同,你我也想听听你对不同城市的未来餐饮的业态,以及你的看法。
马龙禧:以我最熟悉的成都为例吧。所有人都认为成都是一个消费文化很繁华的城市,2022年,很多外地知名餐饮品牌来到成都开业,上一轮还是2000年初,许多新品牌进来,但是一下子都被打趴了。这一轮各地新品牌进驻成都,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许多品牌都是支撑,维持,发现成都没有那么好做生意,至少低于预期。
成都是外来餐饮品牌最难做生意的城市之一,除了成都还有广州和杭州。
因为我们也去了深圳,我们也在看同行好的品牌异地开业,我们也在去观察反应好不好,我们在反观自己也学习到很多,就是关于挑城市需要很慎重。
我记得我们去深圳的时候,其实当时内心是打着失败的心态去的。首先我们通过深圳的朋友先去了解深圳人消费的心理诉求,深圳人是在用餐上极为务实的,虽然他有钱,很多人是被这个表象误导了。我觉得跟他们的人口构成有关系:广东人为主体,包括潮汕人,然后湖南人四川人这样的一种构成。这决定了深圳人很懂吃,要拿一些很敷衍的东西包装一下给我,是不行的。在这一点上,深圳与成都很像:别给我玩那些虚的。
马旺子的深圳店
所以做餐厅,首先是要好吃,你菜单上的所有的价格成本构成我是读得懂的,你也不要给我玩很多花活。这跟上海有很大区别,上海是愿意为额外的情绪消费,审美消费买单的,上海消费者愿意为一种调性与氛围付出额外的成本。
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性格,如果去了一个新的城市先要足够了解当地人的在饮食消费上的一种习惯,他到底心里深层什么样的,别听他表面说的那些,真的要深入了解身边各种圈层的人。
尤其是现在大的经济环境之下,我们最近还在说成都当地很多本来不错的品牌,这两个月营业额下滑20%-30%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还不算很贵的餐厅,人均200-300元的都下滑很严重。我也大概了看了一下全国各地的情况,成都并非个案,全国餐饮都不太好做。我拿我自己举例子,朋友小聚一下,以前吃饭基本上不太看账单,现在觉得四五个人花1000多,我觉得真没必要了。连我都有这种感受了,何况普通消费者,不管未来你的定位人均是多少,那就真的是求真的阶段了。
我们有自己的财务指标考核:每一家店的营业额,缩水三成,还能够是保持略有盈利;缩水四成,还能够持平。这个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底线,我一定要去想到最糟糕的局面,比方说有竞争对手就出现在你附近了,因为他会拉低你的营业额,也有可能经济的问题拉低你营业额,各种情况拉低的时候,你能不能承受得住损失,掉三成你还能活下去。这也是疫情给我们的教训,那时候我们的店收入掉了一半,有的店还能基本持平,还可以给员工发全额工资,我们可以保住员工的凝聚力,别人在趴着,而我们还在积蓄力量。
所以在未来的这种经济形势下,更要以这样的态度去测算,带着团队去前行的时候,才会有信心一些。
如果你能保证原来核心的团队下有一些好的苗子撒出去,让他们去历练成长,那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这里面开不开店,就团队上面还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开店有两个原则,一个对品牌好,第二个是对这个团队好,如果这两个达不成这事咱们就永远不干。
因为这两个事情才是让你的品牌能持续永续的根本。
因为我们之前也遇到过,就你说的心动瞬间。肯定有的位置唉呀太棒了,你就觉得这地儿错过很可惜。你品牌好,好的地方永远都等着你。所以真正要做到的还是要把自己做好,品牌做足。好品牌都是市场上的稀缺品。
餐二代
主理人闲谈录
小宽:现在许多餐二代渐渐浮上水面。餐一代往往是60后,他们在过去20-30年的时间里,努力打拼,积攒家业,也赶上了一个超级红利期。现在遇到接班问题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也见过许多相似的困境。你们算是行业内部接班优秀的代表,你如何看到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互动?
马龙禧:我跟爸爸接班这个事,至少没有闹到鸡飞狗跳。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乐意接班,后来有一次我想明白了。
有一次我去混沌大学上课,那一次刚好就拿我这个案例作为班级的分享。分享结束的时候,老师特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把我问崩溃了。他说:龙禧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这个百年老店在你手上搞砸了,你觉得是因为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我从来没想过,其实就是在问你一个根源问题,你要去想到这个品牌有一天会搞砸。
但是在当时,这个问题问的我很意外,我在台上,下面还有100多号人,我就回答了一句话:“不可能搞砸”。然后我就开始哇啦啦的在上面哭,很尴尬的,上百号人就看你在上面哭,就自己止不住的哭,就自己觉得很不得体了,得赶紧止住,但是就止不住就一直哭,我一边哭一边说:不可能搞砸。
后来朋友就问:你当时都想了啥,怎么哭成那个样子?
那时候我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小时候的童年片段:
小时候我不到一岁,我爸爸开始接班的,就我不到一岁就开始跟着爸爸在永寿镇的那个楼,楼上就住我们一家人,楼下就是店。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那里,爸爸炒菜,爷爷炒菜,老员工收拾食材,楼下的客人来来往往……
想到这个片段,我在上面止不住的哭。后来朋友问我,我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对这个品牌会有这种执着的精神想去干好,就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和这个这个品牌之间已经完全交融,就我从童年开始不到一岁,你的生活就跟这个品牌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我的生活很多场景就发生在餐厅里面,跟这些员工的情感连接,他就是其实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你的生命里面。
所以那一刻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好像说这事就给你剥离了,深脱脱的剥离了,这品牌跟你没关系,你搞砸了就那一刻,你其实接受不了是可能你的一些生活都被剥离了,就你过往的那么多你在乎的人和事就没了。
所以那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自己对这个品牌的情感其实已经深刻到这一步,自己没有察觉。所以如果一个餐饮人想叫孩子接班,很重要一点是孩子要跟这个品牌发生情感关联。
马龙禧和父亲合影
我之前也见过许多叔叔阿姨也想叫孩子接班,孩子有的都读博士了,还在外企上班也被拉回来接班,也有在海外留学的,但是很难接班。首先他们在餐厅时候很少,然后到读高中送到国外,然后留学归来,你说他跟这个品牌有啥情感关系啊。没有,他也不知道父母为这个品牌所付出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因为那是一个很抽象的。
我知道我爸妈辛苦,我是见过我爸怎么辛苦,我也见过我妈怎么辛苦,我爸那会炒菜的时候,就是累到尿血,尿血之后管去输液,拔了管子又继续干,就是这些东西是它不是抽象的,在我眼里,那就是活生生的,我爸是怎么样子艰辛创业过来的,然后对所以这些东西呃当然有一天你接过这个品牌要干的时候,你会才会内心觉得不要去辜负。
我原来的性格其实也不是特别喜欢交际,但是你会发现这事你想得干好,你需要去去跟人学习,需要交际,这个品牌倒逼我自己要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做很多事情。
那些老员工我读书那会儿,经常带着我玩,然后现在还在店里干,从十五六岁人家那么年轻开始,现在孩子都长到十五六岁了,跟他们那种情感就是半个家人的情感。那你也觉得说人家跟你那么多年,嗯不要让人家觉得说选择跟你一起是是错误的选择吧。
为了这些原因,我会拼尽全力。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不太会为了经济原因拼尽全力了,我父亲他们那一代是没有退路,为了养活一家人在经济上拼尽全力。我们这一代不是没有退路,而是有太多退路,但是我们得是有一些责任和觉得想要的东西来拼尽全力,有一个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餐二代身上一定要找到这种天命所在的感觉,才能够把这个品牌做的比上一代更好。
小宽:一般来说上一辈参一代往往都是强人政治,呃因为如果不不是强人政治,他们无法在这个体系里边杀出一条血路来。一般来说家里边的父亲的就性格理念比较强的时候,孩子往往就会比较温顺。你爸就典型是一个强人,你们怎么做好沟通与理解?
马龙禧:我爸其实也是,就像您说那个时代出来的人你不强势你活不下来,我爸的强势也就很像是老一代的那种带厨师出来那种人的性格,就是因为我的爷爷比我爸还强势,我爷爷带徒弟是这样子的,一口口水吐你脸上,然后还说句:不准擦。
然后我爸会好一点,我爸就是丢勺子嘛,徒弟做菜做的不对,一把炒菜勺子就飞过了。他徒弟说的:跟你爸一起工作,那不是身体的累,是精神的摧残。
但我爸真的就是,他就根本不需要打我,就一个眼神搞定的那种,我也从小很乖巧。
你看见我爸特别严厉的那种,唯一一次打过我就是还是在广场打,一个女孩子啊,这父亲也能下的了手,尤其是踢了我屁股,但是这很丢脸,我都青春期的女孩子了。那后来想想我这事好像是我不对,第二天我爸还给我下午记得给我买了一盆虎刺梅,他跟我说,你是一个女人,你要像这朵花一样,你身上得有刺。
我那次是因为我在后面哭,他打的我,他觉得女人不能那么柔弱,就给我买了这盆花。这个事其实对我心里还是种下了种子,你知道要坚韧。
我接班时,我爸50岁,年龄不大,只有50岁,我24岁接班,今年刚好15年。我接班的时候我其实我已经做好跟我爸之间肯定是没得讲,我我妈也做好了这种准备,因为我爸实在性格太强了。
就是这种性格的人,我爸就是在会上宣布说,我女儿回来接班了,就这么说一个事。
完了之后厨师长,大堂经理汇报工作还找他,我爸说你没听到我开会说今天她接班了吗?以后啥事都不要来找我,全部找她。
然后就全部推到我这,他也不管你能不能硬的下来,我也搞不懂,但是你就硬着头皮搞,弄得我那段时间我基本上都失眠,因为你搞不定啊。搞不定我爸又不管,我只能去问那些干得好的老板,人家就教我该怎么弄,我再自己摸索着去当老板。
完了我就跟我爸说,我说爸,你咋就有信心,我能够端得起呢?
他说,老子早就想明白一个道理,我你接班我才50岁,我迅速的要做验证你行不行。如果你不行,我50岁我还来得及去做很多调整,你错了我也有精力去调整,如果我到放不放,到我六十了,还是验证不出你行不行,老子那会儿也老了,我也搞不动了。
所以他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才能够足够的放权给我去验证我可不可以,你能不能从零里爬起来?爬起来了这个班就能给你了,爬不起来。算了,还可以有第二套Plan B,啊所以他要迅速验证 Plan A你回来接班行不行。
所以我爸很明白,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马旺子的品牌虽然现在在当地很好,但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我觉得可能也没把这事那么当回事,我觉得我爸这套方法呢真是蛮好,就我觉得如果把那那个时候不是这样子的话,我自己就是不能迅速的摔打起来,其实我觉得最大的转变是经营者思维的转变。
现在我爸也会每天来店里,如果大家去眉山店,看到一个收泔水的老头,那就是我爸。我爸就忙了之后他帮着收点泔水,他收的目的呢其实是在看这些菜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
马旺子企业文化里面不太有层级概念,我们不希望员工觉得说你要把老板怎么样,老板就是听下面指挥的,我们是服务于下面的人,所以的这个企业文化就是一切为了事,不要围绕人,需要什么干好,这个时候你觉得老板该来顶岗,那你就叫老板来顶岗。
文 | 小宽
图 | 部分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