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邓诗彦 策划丨王振宇
《不如相见于餐桌》是高盛一的第一本小书,讲述了16位身份各异的人物与美食之间的有趣故事。
这些人物各有风采,从好酒好蔡创始人蔡昊,到惠食佳掌门人伍先生,从连锁餐厅莆田的方叔叔,到文化名人梁文道。同是观察和记录当下的餐饮行业,但高盛一的笔触格外温柔和灵动,正如梁文道在推荐语中所说:“笔下种种人物栩栩,读来好比同赴饭局。”
4月23日,《不如相见于餐桌》读书分享会,在北京胡同里的人文客厅拾院举办。高盛一也为读者们分享了更多关于餐桌和新书的故事。
以下是她的分享:
其实《不如相见于餐桌》出来之后,还没有做过正式的发布会。我平时在广州,那天骅玺(本书插画作者)跟我说,拾院这里非常美,她正在这里做画展,问我要不要来做个分享。
我立马说,要去,马上去。
轻松小小书
我自己是一个挺喜欢讲话的人。张爱玲说过,如果很喜欢讲话,但是又没有人听你讲,那怎么办呢?
她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去教书,没办法,谁不听话就扣他的分数。另一个是请人吃饭,你请人家的,他总会坐下来听一听。
我是用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写书。比起讲话,我更擅长的表达方式还是写下来,写下来的时候,语速和节奏也挺不一样的。有个朋友看过我的文章,说“你的节奏很好”,这一点很戳我。因为我做人是没有什么节奏感的,很随意,但写书给了我空间去调整节奏。
其实早些年完全不是这个文风,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用说话的方式去写作。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被读出来,尽量不用成语,不用高级的词汇,不用复杂的句子。很多广告中用到的词,我也会尽量避开,因为不想要多余的联想。
书中的第一篇是写好酒好蔡的蔡昊老师。
好酒好蔡属于贵餐厅系列,但它是那种“如果我有钱了,可以每天都去吃”的餐厅。有的餐厅可能概念很好,食材也很好,但吃起来很有压力,在纪念日一年吃一次就够了。但好酒好蔡,任何时候去都是很舒服的。
蔡昊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带给他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不仅知道how,也要知道why。他喜欢研究食材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这个方法或许很简单,有时候一点就透,未必多么艰深,也不一定要用到高科技——事实上他用得最多的可能是一只高压锅。
——《不如相见于餐桌·好酒好蔡》
我自己经常去吃朴素的小馆子,那对于消费能力更高的人来说,可能好酒好蔡就是他们的小馆子。
做不同事情的人,可能都会萌发出相同的意识。我想要的“说话一样的写作”,和蔡老师的餐厅,追求的大概都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写书的时候除了用词和句式,分段也尽量多分了一些。如果有一段时间没看书的话,我会找一本轻松一点的来看,然后慢慢习惯看书的节奏。所以也希望这本小书也能够抛砖引玉,让最近看书少一点的朋友,可以轻松愉快地加入进来。
除了文字本身的节奏,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节奏感更好一些,所以我想到了骅玺。在朋友圈看到骅玺的画,我非常喜欢,所以就跑去南京和她聊。有了骅玺的画之后,这本小书有了公众号文章和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体验感。
餐桌上的故事
书里的故事很多都发生在餐桌上,都是和人有关。书里一共十六个人,大部分是我在餐桌上认识的,我们一起吃了很多顿饭,甚至一起去很多地方旅行。
一开始因为工作的机会认识,大家关系比较好,后来就有了私人的邀请。过了十年之后,我再回想这些年发生的故事,觉得它们都很有意思,就很想写下来。
最初我是想做小说家,到现在还是想做小说家,这是我的理想。我也写过很长时间的小说,但很困扰的一个点,是人物很难写。你要写出不一样的人物,每个人要自己的声音,他们之间能够对话,我觉得这一点好难。我写出来的所有人,不管男的女的,他们都好像是我的分身,都在替我说话。
但是我去回想身边的这些人,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很有特色。通过吃饭,通过喝酒,通过用餐的一些习惯,他的性格特点,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都会投射到餐桌上。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写这本书了。
当我坐下来一个一个开始回想他们的故事,发现其实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心里还有一个念头,说不定有一天,他们会改头换面,成为我小说里的人物呢?
——《不如相见于餐桌·后记》
我最先想到的是“吃鸽子头的男生”。那天中午是一个工作饭局,饭桌上十几个人,气氛很紧张。我分到一个鸽子腿,当时已经觉得很尴尬了:是要拿起来啃,还是费劲切开它?拿起来当然痛快,但吃相又很为难。
我正在纠结的时候,邻座的男生在一旁吃鸽子头。他把整盘的鸽子都吃完了,甚至把隔壁桌的也吃了,不管不顾地,他说好吃。
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再跟他吃别的,吃田鸡或者虾,他也一直在啃骨头。再去回想他的为人处世,他就是那种啃骨头的人,很细,喜欢去钻研小问题。他觉得解决这些问题很有魅力,至于别人的眼光,根本不用管。
所以我用了一个钟头,写完了文章的前半段。因为他在酒圈挺有名气,当时也有一个秘密无法公开,所以我写完后先发给他看:
“我能发出去吗?”
“不好吧。”
“谁能看出来是你呀,想太多啦。”
他还是不肯。后来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她一下子就看出来主角是谁了。看来这个特点是真正抓住他了。
后来他的秘密公开,我也把文章的后半段写好,放到了这本书里。
他终于把碗里的几个鸽子头吃完了,忽然说:“我有事要先走。”很温和,却一点犹疑也没有,满桌子人还没回过神来,他就站起身,走了。
每次都是这样。
——《不如相见于餐桌·饮家》
我一直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写小说之前,我只能通过吃的故事来写人。这一点大家可能都有体会:选择和一个人吃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喝咖啡还是吃宵夜,这个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不对?
前几天有一个工作伙伴约见面,他说“来吃饭怎么样”,我立刻回答:“要不还是喝东西吧。”第一次见面还是不要吃饭,万一吃到一半想走怎么办?但是喝东西就可以随时随地自己决定。
他们可以代表大湾区吗?
几年前,出版社的编辑通过公众号后台联系到我,她看我接连写了一些人,觉得可以出一本书。
后来我才知道她想要出一本怎样的书,原来全部要蔡昊、大董这样级别的大人物,还要写他们的经营理念之类的。搞清楚了之后,我就跟编辑说,做不到,完不成。
她提到很多非常有名的人物,我确实接触过,也采访过,但真的交往不深。也不想带着目的去重新接触他们,因为这时候心里已经有写书的功利心了。所以我跟编辑说,我重新列个表,这些人是我交往很深的人。
她问:“这些人可以代表大湾区餐饮业吗?”
我答:“那应该不可以。最多代表我心里和他们的交情。”
所以这本书,只是以个人交情来定的一本书。之所以去写一个人,也是因为有故事可以写。
书里有一个人是“少年”。少年的爸爸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兼职美食专栏作者,和蔡澜老师也很熟。写书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因为我们认识很多年了,但最后还是决定不写他,写他的儿子。
少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少年,数学天才,经济学家纳什访问香港时,少年曾经作为学生代表主持对话。他当然不是美食家,绝对不是,但他吃东西很有自己的特点。
我不想让大家觉得,这本书里的人全部是是精通于食的大厨或美食家,他也可能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人。
在普林斯顿大学附近的小餐馆,接连一个月每日吃不同面食之后,他终于选定了自己的菜单:鲜虾西兰花意粉。此后两天午饭晚饭连续四顿都吃这道面——因为这是一个“纳什均衡”。
——《不如相见于餐桌·天才少年》
书中还有一章写到惠食佳的伍先生。
惠食佳是广州非常有名的餐厅,以前我在美食杂志,问遍了所有的同行,没有一个人采访过他。他们生意很好,但是人很低调,后来伍先生才告诉我: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很紧张。
当时我四处问:我想要采访惠食佳,有没有人可以帮忙联系到?正好,一位二十多年的好闺蜜说,她舅舅是惠食佳老板的发小。这才联系上了,巧得不得了。
伍先生也是真的很有趣。我问他,为什么用“煲”这种烹饪工具?他一下子拿出十几个,一个个对比着讲,讲了一个钟头,最后说:你去看看南越王墓吧。
做了啫啫煲以后,生意更好了。到夜里,桌椅可以摆到街上来,满满当当,甚至摆到了马路对面。啫啫煲做好第一时间要上桌,传菜伙计抄起就走,煲仔滋啦滋啦作响,三两步狂奔横穿马路,闪避车流,多是单车摩托车,所以他们都是扭着腰闪过去的。有时候油漏出来,风一撞会起火,简直就是捧着一团火在跑。
——《不如相见于餐桌·伍先生》
话题好跳跃。
但是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喜欢钻研问题的人。他做的只是一个啫啫煲,没有人在乎煲这个容器,但他会做很多考究,他在乎很多东西。
玫瑰色的眼睛
有一阵子,我有一点苦恼。我尽量想让书写的调子放低一点,平缓一点,但好像还是做不到。总是有压抑不住的热情。后来也就接受了,同一样东西放在这里,每个人看它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
我的公众号叫“玫瑰色的眼睛”。玫瑰色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罗曼蒂克的。我知道有的人会把它当作一个贬义词,但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看待世界的路径和眼光。
在高盛一眼里,朋友间的聊天可能是她脑子里面剪辑的电影画面,随时可以暂停、快进,蒙太奇的饭桌上又能够顺其自然地给接了回来。
——《不如相见于餐桌·蔡昊序》
毕业之后,我成为一个美食杂志的编辑。这份工作带给我很多的机遇,让我去到了很多的地方,认识了很多的人,是当时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的我接触不到的。
在杂志做了四年,离开后到现在也有七年了。现在我很想把这一部分的人生保存下来。吃虽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但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想让它帮我再次打开世界,让我看到更多的东西。
也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新计划:《不如相见于餐桌》是我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可能还是和生活相关的东西,但第三本书,我希望它是一本小说。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