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李弄 编辑丨邓诗彦 策划丨王振宇
“新店做了许多改变,是为了获奖吗?”在南新仓店明亮的落地窗边,我们向大董提问。
大董沉默片刻,随后讲起朋友的故事。有位主厨,自认在菜系内做到极致,店内生意兴隆,他等待了整个评选季,疑似米其林和黑珍珠的评审员,竟然未曾造访。
“他和我聊起此事,总是失魂落魄。你说这些虚名有意义吗?好像没有意义。但我们厨师还得争,这是认可,也是行业高度。”
说的是别人的故事,黯淡的却是自己的心绪。大董讲话时,偶尔会陷入沉思,等他终于从如烟的往事中拨出一条路来,语气也变得斩钉截铁:
“世界上有两个大董。一个是作为经理的大董,他有运营指标,要向股东负责,要给员工发工资;另一个是作为厨师的大董,他的努力和成就,需要被行业认可。”
01
那个作为厨师的大董,有着比天更高的心气。
如果将时间拨回八十年代,1981年入行,从酒仙桥的燕桥饭馆,走到接待外宾的团结湖烤鸭店,二十出头的大董已经是一个心里藏事的年轻人。中国的厨师行业是勤行,也是用年岁垒起资历的行业——“二十七岁不就是个洗碗帮厨的资历吗?”大家会问。
大董决定去参加比赛。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各行各业技能比赛如火如荼,选贤任能成为尤其紧要之事。当时的厨师分为八个等级,只要在技能比赛中拿下大奖,便可以越级晋升,跨过灶台苦熬的漫长岁月。
大董在团结湖烤鸭店
他把目标锁定在1988年北京市的第一届“京龙杯”烹饪大赛。那是空前的烹饪盛事,也是与钓鱼台、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等知名餐厅的总厨一较高下,扬名立万的好时机。
比赛一共四道菜。一个规定菜,大董做滑炒肉丝。这是一道传统功夫菜,肉丝考验刀工,只有薄厚均匀、大小相当且粗细一致,才可以在电光火石的炒制时保持一致。滑炒更不容易,嫩滑和爽利根本就在天平的两端。抓粉上浆,入锅滑炒,温度略低就会黏糊不爽利,温度稍高就会卷曲不嫩滑,全在一念之间。
大董后来解释说,那大概就类似于冬奥滑雪大跳台上谷爱凌第三跳的左侧转体1620度,得豁出去上难度,才有拿金牌的机会。
当年前门的壹条龙涮肉馆以刀工闻名,于是大董大清早跑到门口等着,推开门就给人扫地。人家说:“小伙子干嘛呢?跟傻姑爷似的,还挺逗。”大董答:“我想学切肉丝。”
三个自选菜,大董做拔丝苹果、油焖大虾、垮炖比目鱼。拔丝苹果是最难的,糖要恰到好处地包裹上每一块苹果,但不能多一滴留在餐盘上。苹果块要大小相等,糖面糊要晶莹剔透,糖与苹果严格对应,毫厘不差。
以七年的基本功作基础,大董在比赛半年前就开始准备,最后三个月更是练到手软。他十一点从团结湖烤鸭店下班,切三十盘肉丝,或者拔三十盘苹果,做到夜里三点。那时的餐厅服务员早晨上班时,总看见办公室摆满了拔丝苹果。“年轻人嘛,爱显摆,想做给经理看。”大董说。
1988年,大董拿下京龙杯的金牌
拿下京龙杯的金牌,是真正的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个酒仙桥餐厅里用沥青拔猪头毛的年轻人,一朝名扬京城。
从88年的京龙杯到93年的全国烹饪大赛,从首都劳动奖章到中国烹饪大师称号,斗志昂扬的大董拿下七八箱奖牌和证书,从三级厨师一路晋升至特一级。
后来,京华名厨联谊会印制了一刊《名厨美馔集》,将京城叱咤风云的名厨大师悉数收录。册中有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名厨陈玉亮,丰泽园饭店的鲁菜泰斗王义均,也有后来坐镇澳门京花轩的大师刘国柱,排在名录之末、年纪最小的那位叫董振祥,人称大董。
千禧年后印制的《名厨美馔集》
02
作为厨师的大董,有果断决绝的一面。
他是从传统技法中成长起来的厨师,王文昌、孙仲才、徐福林、陈玉亮、王义均,他的师傅,个个都有响当当的名号和近乎失传的绝技。但大董又不是因循守旧的人,当时代变迁,风云流转,他的野心总是朝前看的。
北京烤鸭店特一级厨师林雅宣给大董讲解菜品
有杂志这样记录90年代中期的北京市民生活:
“1995年《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小康之家的形象广告。国人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奔小康运动。1995年最流行的祝福语是——‘恭喜发财’!当然,这句祝福在1998年被‘身体健康’取代。”
在“身体健康”取代“恭喜发财”的时候,北京烤鸭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在繁荣的东三环,从国贸大厦到凯宾斯基,北京人不再需要肥而不腻的烤鸭,皮肉之间那层洁白的肥油,是摩登都市的负担。
彼时的团结湖烤鸭店经理大董,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信号,1995年,他开始着手研发,让北京烤鸭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进化”,独一无二的大董“酥不腻”烤鸭诞生。
少油少脂,是“酥不腻”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延长烤制时间,从40分钟到80分钟,鸭皮是酥了,鸭肉也柴了。于是稀释皮水,调整鸭胚风干的温湿度,将制胚与烤制的十余个流程精确为具体的数字。好在大董从来擅长处理毫厘之间的矛盾事,烤鸭也不过是肉丝和苹果之后的下一个赛场。
正在烤鸭的大董
“酥不腻”烤鸭几乎是横空出世的,它的鸭皮有一咬就断的脆,像黄油曲奇一样酥,蓬松轻盈如打发的奶油,在舌尖留下质感与纹理之后,又轻松化掉。鸭皮酥松至此,鸭肉依然汁水丰盈。
后来,知识分子梁文道曾经对这种烤鸭口诛笔伐,他说这是北京白领对传统餐饮的背刺,反而是外国人更爱胡同里的肥鸭。“所以活该你吃到皮包骨的无趣健康肉,人家才尝着两百年来的北京绝活,这叫做礼失求诸野。”
大董当即回应,同样辞锋犀利,他说烤鸭店已经大量流失顾客,若不做任何改革,必然会失传。“梁先生,这不叫‘礼失求诸野’,这叫无理,这叫非礼。”
在这段有趣的文字公案里,大董有绝对的自信。“酥不腻”烤鸭挽回的北京客源,未及申请专利便引起同行纷纷效仿,让他有理由相信,他又一次攥住了时代的脉搏。
早期的酥不腻烤鸭
然而,彼时的团结湖烤鸭店仍然危机重重。开业于1985年,这家烤鸭店经历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在野味横行的时候,这里有天价的珍稀食材,往来其间的是来自国际公司和使馆区的客人,以及海外的高消费旅游团,他们一挥手留下的小费,比服务员的月薪更多。
但进入90年代后,小费和野生动物一起被禁止。与此同时,从广东顺德来的顺峰海鲜酒楼横空出世,迅速霸占高端餐饮市场。没有人知道他们如何解决物流问题,但那些生猛的南方海鲜就陈列在百米纵深的展厅里,奇形怪状,张牙舞爪,让北京人瞠目结舌。
大董凭借“酥不腻”烤鸭赢回了许多客人,但对于一家高端餐厅而言,这还不够。他想,既然拼不过生猛海鲜,不如从传统里推陈出新,把北方厨师最擅长的干货,做出些花样来。
最得盛名的还是海参。海参的发制容易,海鲜市场的小贩个个都会;但海参难烧,即使是高级烹调技师,也不是人人都能烧好。烧制时间稍长,遇盐吐水回缩,卖相便会节节败退;可但凡时间短一点,海参又根本不会入味。
大董的葱烧海参
海参到了大董手里,是怎么处理的呢?大抵是继承师傅王义均的独门秘籍,又加上些许轻快的巧思,以及几分处理辩证矛盾的熟练。“这个秘密现在被破解了吗?”大董想要和盘托出,却欲言又止:“还没有。其实是很简单的技法,就像任督二脉,一通俱通。”
终于,大董和他的烤鸭店,带着“酥不腻”烤鸭和董氏烧海参,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新世纪。
03
如果翻阅那本《名厨美馔集》,会发现京城名厨的拿手菜无非两种,或是鲍参翅肚,或是龙凤孔雀。若论硬菜,大董的海参鱼翅已经闻名,若论工艺,他刻过的西瓜足够以千数计。在这条路上,大董可以一眼望到尽头。
世纪初京城名厨的拿手菜,或是名贵的鲍参翅肚,或是雕花的龙凤孔雀
然而,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个终点被彻底推翻。
200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董向世界厨师展示自己的刀工。他做文思豆腐,轻抖手腕,刀刃翻飞,柔嫩的豆腐掷入清水中,竟散成细丝。观众惊呼中国魔术,大董只悠闲收刀。于他是表演,于外国友人则是猎奇,叫好声中,看与被看的立场差异昭然若揭。
2009年,在日本东京,大董遇见著名法餐厨师Joёl Robuchon。大董邀请他来北京,说这里也有很多法餐厅,对方只是微微抬头——“北京很好吗?我没有去过北京。”大董对我们说:“我分明看懂了他眼神里的不屑一顾。”
大董在2015年的马德里美食峰会
中国厨师封闭于一隅,已然太久。英国人扶霞在成都学厨,她记录下当时的学徒生活:“我的同学们总是把玩着大大小小的萝卜,练习着自己的雕刻技艺。他们知道,未来做了厨师,可能在某些场合会被要求用南瓜雕刻一条龙,或者做一座能吃的万里长城。”在逼仄的厨房里,他们寄生在悠久且精深的传统之上,无需改变,更不用抬头看世界。
但大董的野心是朝前看的。如果规则尽头是穷途末路,他自会另寻一番天地。所以当顺峰海鲜一落千丈、京华名厨无声凋零之后,大董,和那家已经更名为“大董烤鸭店”的餐厅,仍然屹立在潮流的浪尖之上。
他不是第一个看见世界的人,但他对“雕花刻萝卜”的审美路径摈弃得如此决绝,宛如投入沉潭的一粒石子,激起千层浪来。
大董开始将世界的流行趋势带到中国菜中。美食家董克平回忆起2008年在大董烤鸭店的一顿晚餐,“鹅肝配山楂果,一块像奶昔的粉色物体,是利用分子厨艺做出的山楂泡沫”。他盛赞椰汁官燕配玫瑰露鱼子酱,“分子厨艺把玫瑰露做成鱼子酱形状,在中餐里还是第一次见到”,新的形式反而让两种风味的配合更加亲密无间。
董克平:《分子美食在大董》
那个曾经引领烤鸭潮流、身怀海参绝技的大董,在京城食客眼中,又多了分子料理先行者的身份。当然,分子料理从未反客为主,于大董而言,它就像一场解放思维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传承和守正固然重要,但个性与创新更加值得。
以中国菜的功夫作底,大董可以自由地挑选日本的食材,援引北欧的技法,采用法餐的摆盘,最后,将它们收束于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审美之中。张弛有度,来去自如。终于,在腾飞经济、传统技艺与开放眼界的交叉之处,大董做出了他引以为傲的中国意境菜。
在餐饮行业,恐怕从来没有一家餐厅愿意为美学体验付出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当时的大董独树一帜,从精心设计的菜品,到风格鲜明的装潢,甚至精细到一份普通菜单——
当大部分餐厅老板还在从网上下载照片时,大董请来专业摄影师拍摄,费用以数万计。菜品介绍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语言古典雅致。纸质比精装书更甚,宛若艺术品。
2008年,大董的菜单引领京城餐饮潮流丨图为美·大董海参店菜单
争议总是和改变一同到来。有食客对菜单念念不忘,悄声询问能否带一份回家;自然也有食客面对截然不同的用餐体验,颇有微词。“虽然layout及餐具器皿于我而言有些不伦不类,但我最爱的餐厅仍然是大董。”2007年发布于互联网的一段短评,是北京人对大董复杂情感的缩影。
有人说:“凡创意菜处,即见大董踪迹。”虽有质疑,却不减其影响力。大董用鱼子酱配烤鸭的玩笑,开启了精致餐饮“鱼子酱配万物”的时代。大董脖上常挂的哈苏相机,手握不放的长峰狼毫,让摄影与书法成为烹饪界的进阶必修课。
说到底,一切创意的比拼,终究是审美的博弈。那段时间风靡北京的创意料理,大多在浪潮退去之后销声匿迹,而大董仍然在那里,见证着中国精致餐饮的下一段编年史。
04
当意境菜体系渐趋完整之后,下一步便是商业帝国的扩张。
大董的野心,是不甘于做一个名厨的。早在90年代初期,他就将餐饮经营理论视为人生的必修课,他暂离主厨岗位,参加成人高考,硬生生地学完大专、大学和MBA的硕士课程。这在当时的厨师界是前所未有之事,但大董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想对市场的需求了然于胸。
2006年,南新仓店开业,这是大董的第一家分店。2009年,金宝汇店开业,在那条汇聚世界奢侈品牌的街道上,大董的餐饮帝国持续扩张。2014年,工体店开业,这间占地8000平米、投资超亿元的餐厅,在一年之后就挣回了本钱。
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有时并非人力可以抗衡。从来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大董,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终于触碰到了时代的数粒尘土。
“在整个大董的发展里,谈得上挫折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0年前郑州店关门,那次亏了5000万;另一次是去年纽约店关门,亏了一个亿。”大董对我们如此说道。
2010年,河南商报对大董郑州店的报道
2010年的郑州店,是大董走出北京的第一步。他对这座古老的中原城市寄以厚望:就饮食习惯而言,作为南北缓冲点的郑州,可以成为大董南下扩张的过渡地带;从文化底蕴上讲,中原大地的厚重历史,足够滋养中国意境菜的文化主题。
他甚至为郑州店设计了独特的菜品,比如河南胡辣汤,盛在白色的咖啡杯中,上层是轻盈的泡沫,下层是熬煮到入味的海参肠。
中原崛起的理想落空了,三年之后,郑州店悄然落幕。时至今日,这座城市仍然是精致餐饮的荒漠地带。
2017年底开业的纽约店,则是大董走出中国的第一步。彼时,曾经对内地市场“不屑一顾”的Robuchon,已经将新餐厅落地上海外滩;而大董进驻纽约,则带着当年“莫欺少年穷”的孤胆意气。
大董在美国度过了一个春节,他不愿多说,只埋头苦干,奉上一场“只应春有意”的飨味盛宴。美国媒体记录道:“大董本人的迫切,整场都能感受得到。譬如很早来到会场查看,很热情地跟每一位访者交谈询问;期间每上一道菜,都急切又耐心地侃侃而谈。”
大董在纽约店“只应春有意”晚宴现场
在纽约的黄金商区,这家餐厅订位爆满,而又争议频仍。大董回忆说:“对海外营商环境的不熟悉,让团队没法到达;文化差异让顾客需求没有被满足,甚至当地食材供应链都不满足条件。这样的条件下,合伙人的资本心态,更加提供不了支持……”
两年后,大董烤鸭纽约店永久关闭。高端中餐远渡重洋的梦想,与水土不服的食材、文化差异的食客,一起被封存进中国餐饮的历史。
大董是一个坦荡的人。你可以同他谈烤鸭和海参的光辉往事,他神采飞扬,语气里有不容置疑的坚毅。你也可以同他谈郑州和纽约的失利,他承认彼时情状是超出能力的“失控”,同样掷地有声。
但大董是不服输的。他一定会告诉你:在郑州之后,同样落地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新店大获成功,以数十万计的日流水,拓展了中国意境菜的宏大版图。他会说:2020年那场疫情来得伤筋动骨,但他仍然靠电商和外卖扳回一城。他还会说:虽然曾经那家拿下黑珍珠三钻、米其林一星,满载中外荣誉的工体店无限期停业,但在重新修建的南新仓店,他投注了自己四十年来全部的认知、经验和理念。
位于南新仓的美·大董海参店
南新仓店的空间,以抽象线条和极简暗灰重组,营造雅致的光影世界,几乎每一束灯光都由大董亲自确认。烤鸭升级,菜单重排,以多年深耕的技法为经,以二十四节气的时令为纬,大董将最精彩的自然之味呈上餐桌,菜肴便呈现出诸多颜色。此外,南新仓店还实行主厨预约制,配备专业侍酒师、侍茶师,在服务上也力求做到极致。
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黑珍珠指南中,位于南新仓的美·大董海参店,成为全北京唯一一家三钻餐厅。
“为什么是大董?”四十年来,争议不断。大董想要为自己分辨,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最后只说了两句:“这里的菜很好。环境和服务也很好。”
美食作家小宽曾在文章中写道:“厨师其实是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之混乱,不入其门,无法窥视半分。”如今年过花甲的大董,早已是这个江湖里最能服众之人。
大董不再是大董,他是大师傅。身边的晚辈后生大多有求于他,或是求教一道名菜,或是讨来几分人脉,或是想要从他四十余年的从业记忆里,挖掘出一段中国餐饮史来。没有人会向他说重话。
但大董仍然是大董。他每天都去店里试菜,试当下最新鲜的时令食材。所有的大盘小盘一字摆开,就像当年团结湖店的拔丝苹果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