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讲究所》
虽然世界上有那么多美食指南,但为什么米其林目前可以一枝独秀,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食榜单呢?就像世界上有那么多电影奖项,而奥斯卡的魅力似乎仍然无法让人抗拒。
这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 从《米其林指南》本身来说,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 ,虽然至今没有一个人公开全套的评选表格,但恐怕没有人相信,作为评审员只是需要划个勾或叉这么简单。
人们对于米其林的最大的好奇,就在于到底评判标准是什么?对此,米其林官方给出了五点公开的解释:
看起来有点笼统,至于这些大纲背后更详尽的评价内容,则是只有米其林的评审员们才能知道的绝密文件了。
1958年,《时代周刊》的评论员皮埃尔·施耐德,曾亲自访过米其林指南部门,当时有150名员工,他观察到他们的评价表, 包括食物数量、质量、创意、摆盘、服务、是否友好、是否干净、速度与舒适度等许多选项,从0到5分来评级…… 当然,这些是不可能像指南一样印成小册子,发布到每个餐厅的。但有一点是公开的,而且是肯定的,那就是 每个评审员都是匿名的 ,甚至非指南部门的米其林公司高管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这样听起来,似乎称呼他们为“美食特工”更确切。
有资格成为《米其林指南》评审员的人,当然都是美食业界的“专家”。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退休”后成为《米其林指南》编辑的 Rebecca Burr 在一次 CNN 的访问中透露,很多米其林评审员都有超过10年的餐饮经验,而曾经是主厨的人往往成为最理想的人选。除了厨师,侍酒师、餐厅经理或有着酒店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只要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餐厅有足够的鉴别能力,都有可能入选—— 前提是具有批判意识和诚信 。在经过法国总部长达半年的培训之后,他们会被分配到适合的语言区国家和地区。评审员的工作应该且必须永远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能以美食为职业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考虑到作为评审员每个工作日至少去2家餐厅(一年超过200家餐厅),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要住在酒店,要撰写1100份测评报告……还没算上预订退订、中间周转、发生意外、生病休息等其它因素……看来这个工作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吧?总之,不是在餐厅,就是在去餐厅的路上。
如果评审员发现有可能暴露身份,他会立即取消这次用餐,并由他的同事接替这个餐厅的匿名评级,而他在未来 10 年中,可能都不会出现在这一地区了。我的朋友, 法国目前唯一的米其林中餐厅,巴黎香格里拉酒店米其林一星餐厅(从2012年至今)香宫的大厨Samuel李森 ,就曾碰到这样一位评委。在盛赞其厨艺之后,他告诉大厨,自己永远不会再来这间餐厅了,除非有一天他不再担任评委。
法国目前唯一米其林一星中餐厅,
巴黎香格里拉酒店·香宫主厨Samuel李森
有如此保密级别,认出评审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他们也会尽量减少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餐厅用餐的次数。据说,米其林评审员最少要8年后,才可以回到之前到过的评审区,而且每一间被推荐的餐厅,也要经由另外的评审员再次考察。
可见,正是评审员制度之严格,才保证了《米其林指南》这一品牌的形象,历经百年发展而长盛不衰。1934年,全法国只有5家三星级餐厅;到2021年,这个数字终于达到“前所未有”的30家。而截止2012年,全球尚且只有106家三星级餐厅,相比之下,法国本土的三星级餐厅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其次 ,米其林深知对消费者而言,答案比过程重要,简单直接有效才是王道。1908年的指南里,光解释符号的细则就写满了三页纸。1926年,第一次用星号标示优秀的餐厅,开始也仅有一颗星。 1931年,米其林的三星制度正式确立。 由此,对餐厅的评判,已简化为 五副刀叉和三颗星级 。前者主要评定餐厅的环境,后者则针对菜品的质量。最终答案直接明了:
米其林最早列出的星级只是反映价格,并非品质的认定,后来才变成评定餐饮品质的指标,不过事实上,收费也确实是逐级上升的。
第三 ,米其林完全不需要也不接受任何来自于餐厅的支持和赞助,评审员的所有费用,都是由米其林支付的——除了他们自己的减肥支出和请朋友吃饭的开销。如果想请评审员来你的餐厅吃饭,这个钱可以省了。要是有人以评审员的名义来订位,那他肯定不是代表米其林的。
到底怎样什么样的客人,有可能是“来自星星的你”呢?对于这个神秘的群体,电影《燃情主厨》( Burnt )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评审员一般都是两个人同时出现,多数是一男一女,他们衣着正式,一个点套餐,另外一个选择零点菜单,他们一般会点半瓶酒,可能还会故意把叉子偷偷放到地上,看服务员会不会发现……
不过除了“两个评审员同时出现”曾被 The Telegraph 网站报道过之外,其余的内容基本上都未经证实。而且为减少个人主观评判有可能造成的某些误差,同一间餐厅肯定会有不只一对评审员出现,除非那里已不值得他们再次光顾。而多次造访,正是为了更好地评判餐厅的“ 稳定性 ”——而这点,是摘星的一个关键,尤其对中餐来说,能做到持续稳定的出品,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电影《燃情主厨》(《BURNT》,2015)
作为一个主厨,除了自己的手艺以外, 菜肴创意、出品控制、团队管理 ,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就像好的演员应该具备导演思路——至少要明白导演的思路——好的主厨,也要学会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主厨本身不是经营者的话),而经营者要考虑的,恰恰应该是客人的需求。
客人当然期待吃到好菜,而客人又不仅满足于此。所以,厨师当然要把菜做好,而又不仅仅是把菜做好。这恐怕就是所谓“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如果说好的餐厅和好的电影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你是否会有兴趣再次体验——能打动别人不容易,能持续的打动别人更难。经常有人把餐厅比喻成自己的孩子,那你最好先搞清楚,父母这个“职业”可是没有休假的,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让你操心和付出的只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你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像你希望自己的餐厅可以摘到星星。
“如果你生病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好转?”
2017年,知名主厨江振诚宣布将关闭他在新加坡的米其林二星餐厅餐厅 Restaurant ANDRE ,担任位于成都“ 廊桥THE BRIDGE 餐厅 ”的厨艺创意总监。作为他在内地的首个项目,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摘星呼声。试过这里的出品,也觉得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首个《米其林成都榜单》公布,他们只拿到了“米其林推荐”(原来的米其林餐盘)。但看到餐厅的主理人 倪莺珂 女士发的朋友圈,还是忍不住要为她点个赞——相对“想拿到米其林应该怎么做?”,更难的是“拿不到米其林应该做什么?”——虽然这二者听起来好像差不多。
成都“廊桥THE BRIDGE 餐厅”主理人倪莺珂,
厨艺创意总监江振诚
查理·卓别林,被誉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喜剧导演和表演大师,但他一生从未获得过奥斯卡影帝。
从二战开始,就用电影来讽刺战争的暴行和资本主义的虚伪的他,在战争结束后,却因为这些左翼思想,成为麦卡锡主义清算的对象。作为无数受到残害电影大师之一,卓别林被逐出美国,在英国老家孤独终老。奥斯卡也表示,这辈子都不会把奖颁给他。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
直到1972年,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奥斯卡组委会为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当已经83岁的卓别林再次回到美国,出现在舞台上,全场嘉宾集体起立,雷鸣一般的掌声足足持续了5分钟……
相比奥斯卡每届只有一个影帝,至少米其林每年不会只评出一颗星。一百多年来,《米其林指南》的规则设计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目的一直不变:希望帮人们找到符合标准的好的餐厅——这个标准或许不一定是你认为的标准,但一定要是你认知的标准。就像参加一个考试,你答不出来也先别怀疑是题目错了,尤其是有别人可以答出来的时候。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用心,相信机会一定会来到。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每一个客人,都当作米其林评审员来对待,因为他们可能真的就在其中。
参考文献:
《米其林人:驾驭帝国》
作者:赫伯特·洛特曼
译者:李潇骁 周尧
(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
摄影/ 来自网络
作者/ 曹涤非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