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圈美食指南录——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食色性也,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科幻爱好者,怎么能够不关心科幻作品中那些诡异奇幻、重口、烧脑的食物呢?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各种美食图片在我的脑海中翻腾

科幻作品中美食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是:吃人的和其他的。

是的你没看错,如果人类自身也算作一种食物的话,那么吃人是一种非常火爆热门的科幻美食行为。这一类作品最出名的当然是:《生化危机》,Capcom公司于1996年发布了这款生存恐怖类的游戏,其背景是非常严肃的科幻设定,然后游戏改编成电影,再然后电影改编成了各种题材的作品。包括同人漫画和官方同人小说。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写的还挺不错的,关键是故事背景交代的更详细且有条理了

在传统科幻小说领域中吃人也是一种非常时髦的题材,中国最著名的两篇作品是潘海天2003年银河奖读者提名的《饿塔》和张冉2015年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金奖的《大饥之年》。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吃人的幻想,特别是大饥之年,对于秩序的崩溃和生命的抉择给出了最善良和最邪恶的描述。

吃人除了生化危机的僵尸吃人,这种血琳琳的暴虐模式外还有另一个分支,优雅的吃自己的复制人,复制体到底算不算做人类呢?这个接近哲学的问题我们先不去讨论。

这种题材的小说比较少,国内最早涉及这一题材的1998年第10期的校园科幻《为了生存》,被困在孤独的星球上等待救援的人,要吃什么熬过漫长的时间?他唯一能找到的,就是一台克隆机,那个从机器中走出的人有和自己一样的面容,一样的记忆,甚至一样恶毒语言,一场吃掉对方的赌博开始了,四个月后活下来的那个,会是原来的我吗?

国外涉及吃复制体的小说最早的应该是阿瑟克拉克的一篇短篇小说《神的食物》(和乔治威尔斯的小说重名),此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极短的篇幅讲述了一个荒谬的未来社会,食物发展到最后变成了完全的工厂制造,而且创造出的最美味的食物就是“人肉”,这也算是吃自己的复制体吧。

与此篇文章类似的还有刊于2005年的Nature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肉》,作者Paul McAuley是一位生物学家,一部分文章内容关联到“克隆肉贸易”的故事,口味也是蛮清奇的,例如:有人“以自己为样本做DNA分析,他们培育自己的肉自食”。

此外上海交大版《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Ⅱ》中,刊登于2011年的Nature杂志的《吃的放心》也是涉及“克隆肉”,将自己的肉克隆,并自食。不过,小说表述的重点放在了这种于小说里被称作”最安全的肉“的社会接受上——所谓的”理性“无法战胜他者的难以接受。作者David Berreby是一位科学作者。

貌似科学作者在这一题材上的写作都非常大胆。

最后一部涉及到这一题材的小说,则是在2011年改变为著名科幻电影的《云图》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云图电影海报和云图图书封面

《云图》2004年出版,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本小说,由六段分故事组成,其中第五个故事:星美-451的记录仪,描写了基因改造、人工培植的克隆人星美-451在觉醒时发现的秘密,改造人的特殊食物“速补”是由被杀死回收的改造人身体制成的。

《云图》的思想深度和科幻的奇异魅力匪夷所思的融为一体,但是同时,《云图》中也有很多西方世界无法言说的隐秘思维藏于字里行间之中,细思极恐:比如星美的食物“速补”的原型是美国的养牛业,通过让肉牛食用牛的内脏和骨骼制作的“肉骨粉”饲料,来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这一养殖方式后来诱发了令人谈虎色变的疯牛病;另外片中所有的“克隆人奴隶”都是清一色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穿着超短裙,梳着齐耳短发的黄种人美女,而掌控她们命运的“人类”却都是白种男性。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星美群体,全是黄种人女性

说完了重口味的食人,咱们来点口味更重的---神奇的昆虫宴。

目前最出名的应该就是2019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里边莫名火起来的“蚯蚓干”,还有榴莲味呦?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陈年蚯蚓干,不知道为啥陈年的好吃

其实说实话,蚯蚓还真的是末日一种比较不错的蛋白质来源,吃的食物简单(有机肥料就行),生存在泥土环境中(不挑地方);最重要的是繁殖可以用切割的方式进行,比一般昆虫好太多了。

此外让众多网友印象深刻的是---改编自获得1986年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的获奖作品,法国科幻漫画《雪国列车》,其中的蛋白质块。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还热乎呦!!!!!

在《雪国列车》中,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只能靠吃蛋白质块维持生命,而这种蛋白质块是用蟑螂制成的。蟑螂由于生存能力极强,繁殖快,而且同样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对未来物质短缺的设定下,蟑螂就成为了一种合适的食物,而且在那样的条件下,也顾不上恶不恶心了,能吃饱就不错了。

昆虫的最后一个是最重口味的---苍蝇,或者说苍蝇的幼虫---蛆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我搜了一下图片,实在太恶心了

这个奇葩的设定来自于2000年第5期的银河奖征文---《追赶地球》,主角驾驶飞船连续与多个空间站施行对接,送去了给养和其它物资,回收了空间站宇航员经真空干燥消毒并压缩处理的粪便后,开始飞往月球卸货,然后中途接了一个搭便车的美女,再然后飞船就在太空中故障了,仅有的两个人弹尽粮绝,而他们仅有的是有机物就是那些压缩粪便(幸好没有吃这个,太恶心了),以及一只意外进入的苍蝇。

男主角勇敢的尝试了一下生物肥(不行了,让我先去吐一会),当然失败了,然后发现了那只苍蝇,靠它的后代活了下来,熬到了飞船落地。是的,苍蝇的后代---蛆,运粪飞行员和搭车的音乐家美女,靠这个活了下来。

其实仔细整理一下上边提到的那些小说,大家就会发现,大部分重食物的出现,是因为在孤立环境下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出的最差选择,在饥饿面前,尊严、道德、地位、滋味,都是可以放下的。当然在这种极端孤立的背景下,也不是每一篇科幻小说都这么黑暗。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男主角马特真帅,无论是长相还是能力

2009年,安迪·威尔陆续将他的小说《火星救援》贴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供人免费阅读。在众多读者的强烈要求下,他在亚马逊平台上发布了作品,收费0.99美金,哪知花钱买他小说的读者比免费阅读的读者更多。2013年3月,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小说的版权。仅仅四天后,安迪·威尔又接到了来自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橄榄枝。

故事描述了植物学家马克·沃特尼,被孤独的困在荒芜的火星上靠自己的知识自救的故事,相比较于其他的被困者同行,他的运气比较好,火星上种土豆,这种熬到救援的方式,相比于吃虫子,吃克隆的自己来说,已经算得上肯德基豪华午餐了。

科幻圈美食指南录Ⅰ---盘点科幻中的美食

据说采访剧组,这个土豆苗真的是主角种出来的,不是移植

对“火星上的土豆”这个概念的演绎,实际上在1920年代就已出现,见于美国著名幻想小说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幻想小说The Chessmen of Mars(1922年出版单行本)里的第三章The Headless Humans。这位作家以其塑造的“人猿泰山”这一人物形象而闻名,也被西方的科幻小说研究者纳入科幻小说史的叙述范围里。

在幻想小说The Chessmen of Mars的第三章里,巴勒斯想象出了一种便宜和有营养价值的“fruit”(作品原文),且是火星上的陆军、海军的食物。第三章里写道:被火星上的陆军、海军作为食物,这个用途使这种“fruit”获得了一个在火星上的外号,而这个外号被译成英语就是“The Fighting Potato”(作品原文)。直译过来就是“火星上的土豆”。

对“火星上的土豆”这个概念的演绎,从巴勒斯的相关想象到《火星救援》里的具有真实感现实感的演绎,这种发展可以反映出科技元素对幻想文学的介入的加深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元素对文学的介入”这一视角也可以成为审视科幻文学的发展史时可用的好视角。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