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一上饭桌就要喝酒?
美食
美食 > 举杯莫停 > 正文

为什么中国人一上饭桌就要喝酒?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能走多远,白酒就能走多远,数千年来,白酒已经深深烙印在国人的骨髓里,成年人爱喝酒爱敬酒,过年过节时更甚至如此,白酒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情感!

null

我国传统民俗中与酒有关的, 除了节庆婚嫁要饮酒助兴外, 其它饮酒的场合更是五花八门, 各种会亲酒由此而生:小孩儿出生喝满月酒、百日酒; 寿辰有祝寿酒; 亲人团聚有团圆酒; 丧事办理也要喝丧酒; 待客之道自然离不开迎宾酒; 送客之时便有饯别酒; 求师学艺有拜师酒、谢师酒、出师酒; 立功报捷有庆功酒;中国人的生活因酒而饱满,中国人的好客于酒席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大事小事,事事不离酒,正所谓百态生活源之于对酒的品味。

其实,中国人并不擅长喝酒,但是中国人喝的酒确是最有情怀与内涵的酒。“酒”与“桌”的结合,打造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酒桌文化”。

无酒之宴难尽欢

在宴席的桌子上,永远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酒。酒,自产生起就成为一种符号,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酒都不是简单的C2H5OH。西方认为酒是耶稣的血液;而在中国,酒被认为是一种通神物,是一种祭祀用品。

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聚会中,人们正是借助酒这一载体,来进行不同程度的互动,以避免出现“有桌无酒干着急”的尴尬场景。

所谓“酒壮英雄胆”。在酒的帮助下,个体能够卸下戴在身上的面具,勇敢地用一种更为真诚的方式进行沟通。在酒精的催化中,人们有勇气忽略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带来的差别,也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语言的增多,欣快感的体验以及自控能力的降低,推动了整个酒桌氛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

酒即“面子”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熟人社会,人与人的联系是紧密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是坏,就决定了个体是否能在乡土社会中生存。“面子”实际上正是个体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序列,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评价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个体有没有面子,不是靠自己决定的,而是要看别人给不给你这个面子。

null

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中国人而言,自我价值很大一部分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因此别人给不给你面子仍然是个体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让友情更有情

酒桌,正是“中国式人情”的最佳实践场所。一杯酒用以敬父母,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一杯酒用以敬导师,以表达对导师栽培之恩的感谢;一杯酒用以敬伯乐,以表达对伯乐知遇之恩的感激。

null

在中国人眼里,酒桌更多地成为了传统伦理体现方式,是工作办事儿的重要阵地,是中国式人情的实践场所。而“桌”上之“酒”,也在这些不同情境中,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