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已经过半。如果从更大的维度来看,21世纪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餐饮行业进入到了一个新周期,“最严禁酒令”等等政策仅仅是外部条件,餐饮行业的内在变化在于: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新一代消费者对消费场景和需求的转变。
不变的唯有变化。在一个如此剧烈的变化中,很多人无所适从,面对着销售额的下滑,品牌力的衰弱,消费者的减少,产生了焦虑。然而大浪淘沙,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有人潮头击水,也有人如如不动,也有人穿越周期。
今天我们刊发的是大董品牌的创始人董振祥先生6月30日在成都金梧桐颁奖礼上的发言。
在发言中,他坦诚,也睿智。他承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大董也承受着亏损的压力,也清晰的知道时代的变化,也努力的进行品牌变革。
同时,他也睿智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时代的新机遇,市场的新需求,变化的新可能,创业的新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餐饮从业者,可以在其中寻找到自救之路,变革之路;如果你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可以看到未来行业的变化趋势;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入局者,可以看到创业的机会点,以及产品组合的方法论。
希望阅读者都有所得。
- 小宽
大董在2025金梧桐人气餐厅颁奖上的发言:
我是大董。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行业拐点”,它或许会影响中餐的命运,也或许会重新塑造我们这一代餐饮人。
回望过去,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餐饮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我愿意将它分为四个时代。
第一时代到上世纪90年代,目标是“吃饱”。第二时代,到2008年,开始追求“吃好”。第三时代,到2019年,是“吃得有趣”。今天,我们正站在“第四时代”的门槛上,市场增速放缓、利润空间压缩、消费者更加理性。这个时代的标签是“低增长”“价值回归”与“长期主义”。
我和在坐的朋友们经历了这些时代。挫折、痛苦伴随着快乐和进步,一路向前。
尤其是疫情以及之后的24年和今年,我们期望出现转机,我们期待希望。
困难是有的,但是我们的毅力也是有的。在困难面前,我们更加坚强。
面对这样的时刻,我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大董公司努力,这几年,大董品牌不断进行调整和重构。
大董品牌有将近一半的门店在去年和今年处于亏损状态。对于亏损店,想方设法调整经营面积、调整菜单、压缩各种费用,实在不行,坚决关停。
另外,尝试新的品牌模型。我们有三个门店——安贞店、金宝汇店,开业首月就实现盈利。这不是偶然,这是对“模型”的验证。这个模型的核心,我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面积 ×价格× 产品×体验。
• 价格,是第一道关口。过去的大董,动辄人均1500元,如今我们梳理价格结构,讲价格降下来。做到“值得而不过度”,性价比超高。
• 体验,不仅是仪式感的复现,更是一次动线、空间、服务语言的再造。今天的消费者要的是“舒服”“自然”“沉浸”,而不是“庄严”“高冷”。
• 面积,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小而精,小而美。注重坪效,提升复购,小体量,高效益。
• 产品,菜单呈现的是叙事的意境,可消费的风味。比如我们保留了“鲜鲍鱼”系列,这不是噱头,而是让顾客知道——好东西依然在,只是我们做了结构优化。
在品牌多元化路径中, “小大董”是我们另一种尝试。
小大董不是小的大董,而是超值的大董品牌价值。疫情之后小大董无一家门店亏损。
这源于十年前我们对消费时代的分析和洞察,对“新消费周期”坚定认知。
我们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是产品再设计。价格降下来。把“大董”的经典菜品,进行重构,比如酥不腻烤鸭变为小也酥烤鸭,价格适合大众消费。在经济低迷、食色双萧条时期,低价格复购策略是餐厅活下去的王道。我们憎恨低价竞争,但也不得不面对低价格的挑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相信我们做的最好。
第二是空间再设计。300㎡左右的空间里,创造“轻艺术餐厅”。这既有辨识度,也符合年轻人爱拍照、社交分享的习惯。
第三是运营策略再构建。简化流程、依靠供应链标准化出品。锁定高频场景:写字楼、商圈、美食街。天然适配社交平台,让顾客自愿传播。
所以小大董,在大董品牌中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当代城市年轻人的餐饮场景。也是大董转老还童,精神抖擞。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站在这个拐点,我们着眼未来之路,不闭门造车,学习再学习。我常说:向世界学习,但不要失去自我。
我观察日本餐厅,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小,是一种力量”。
东京很多餐厅,只有8个座位、10个客人,一道菜做十年,效率极高,利润极好,顾客也极忠诚。这种“小而强”的模型,不仅节约资源,更提升专注力。
反观中餐,我们不能继续迷信“大”。我们更应向“小中见大”的极致靠近。
那么关于未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
第一是精致餐饮的延续,即是厨师IP化,也是顾客定制化。
厨师不是幕后工匠,而是舞台中心的艺术家。顾客不仅吃饭,更参与设计菜品,变成共创者。
第二是大众餐饮的解法,是设备智能化、生产工业化。
用中央厨房 + AI智能出品 + 标准参数,提升效率,降低人工依赖,为连锁复制铺路。
第三是城市烟火风味小店,不仅是风味突出的小店小食,还要有空间社交化、情绪价值化。
餐厅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而是“城市情绪的节点”。
当然,这三条路径,不是三选一,而是可并行、可融合的方向。
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依然坚信一件事:餐饮,是人类最后一个不可取代的刚需场所。再智能的世界,也需要一碗热汤;再高速的生活,也需要一个慢下来吃饭的地方。
我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拐点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